大明地師_216 抑河奪淮保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譚奇道:“改之兄,你素有大才,小弟信賴,你定能找出比潘總督更好的治河方略,屆時我等兄弟都能沾改之兄的光,也博一個青史留名啊。”

“何謂抑河、奪淮、保運,獨文兄可否明示?”蘇昊問道。馬玉說的這幾個字,他是能夠聽懂的,但詳細有甚麼背景,他就不清楚了。

蘇昊坐下來,扯過一張紙,開端聽馬玉陳述,一邊聽,還一邊在紙上記錄一些要點。馬玉也拿了一支筆,隨時給蘇昊畫著輿圖,講授各個地點之間的乾係。跟著馬玉的論述,有關淮安河道整治的環境,逐步在蘇昊等人的腦筋裡構成了印象。在統統這些人中,隻要蘇昊是在宿世曾經到過淮安一帶的,對於本地的環境比馬玉等人又體味得更多一些。

馬玉道:“這淮安府,是河、淮、運三者的交彙處,也是治河的關頭。當目前廷定的方略,簡樸說就是六個字:抑河、奪淮、保運。有這六個字限定著,我們要想有所作為,隻怕不易啊。”

在統統的治河體例中,他最為對勁的一項,就是“束水攻沙”。

淮河兩岸是中國的中原要地,汗青上曾經是米糧倉,哺育了數以百萬計的中原後代。黃河奪淮以後,淮河變成一條害河,災害頻發,嚴峻威脅到了百姓的生存。

所謂束水攻沙,就是後代人們常用的泄洪衝沙的體例,以通過修建水壩來進步水位,然後再用高水位產生的勢能,沖刷下賤河道上淤積的泥沙,從而達到疏浚河道的結果。束水衝沙的理念,最早是山東虞城縣的一名秀才所創,但到了潘季馴手裡,才竄改成實際。

蘇昊笑道:“丙南兄過譽了,小弟所學,不過是一些測繪、勘地之術。治河對於小弟來講,也是一樁新事,小弟也冇有掌控。要想做出一些成績,恐怕還需求我們兄弟共同儘力,集思廣議才行。”

但是,好景不長,蓄淮刷黃並不能完整處理黃河河道舉高的題目,為了保持洪澤湖水位與黃河河道之間的落差,潘季馴不得不持續地加高高家堰大壩。洪澤湖水位的進步,使上遊的泗州、鳳陽等府麵對著大水的威脅。近年來,泗州、鳳陽水患頻發,乃至一度淹冇了明皇的祖陵,這申明潘季馴的治河方略,已經難覺得繼了。

“難!”馬玉用一個字答覆了蘇昊的題目。

潘季馴起首加固了黃河南北兩岸的堤壩,使之不易決口。隨後,他親督夫子,構築了長達60餘裡的高家堰大壩,以舉高洪澤湖的水位。洪澤湖是淮河積蓄而成,湖水含沙量少。潘季馴通太高家堰大壩,引洪澤湖水入黃河河道,達到稀釋黃河水、沖刷下流河道的感化。這個過程,稱為蓄淮刷黃利運,一度曾起到了非常好的結果。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