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地師_115 修水庫的聖賢之道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據考據,水泥的汗青最早能夠追溯到5000年前,當時的中國人就曾經利用過近似於當代水泥的質料,鋪設過空中。彆的,古羅馬人也曾在修建中利用過石灰和火山灰異化而成的質料,其性子與當代水泥相差不大。

趙洛問道:“改之,你一貫自誇聰明過人,莫非你也想不出甚麼好體例?”

不過,這些例子都具有必然的偶爾性,人類真正發明水泥,是在18世紀今後的事情。人們用石灰石、黏土為質料,顛末破裂、配料和磨細後製成生料,再送入水泥窯中煆燒而成熟料。熟料再加上適當的石膏,或者其他增加劑,再停止磨細以後,就能夠獲得水泥了。

趙洛被蘇昊噎得啞口無言,好半晌才說道:“這修水庫,也不止是要甚麼甚麼數吧。你要用民壯,不得費錢?我趙或人算數不可,這算錢的本領還是有的。我和獨文一個算數,一個管錢,這算不算是絕配?”

“改之兄,我算了一下,如果在此處修壩,壩高10丈,壩底也是10丈,壩頂3丈,那麼統共該用土方8000立方丈。如果一個民壯一天能挑50立方尺的土石,那麼統共要用16萬小我工。改之兄,你看看,我算得對否?”

不過,趙洛也想摻雜修水庫的事情,蘇昊可有些不屑了,他半開打趣半當真地貶道:“趙老兄,馬兄懂勘察,懂計算,並且勤懇好學,如果用心於修水庫,倒也能有大成。但是趙老兄你會啥?”

趙洛哈哈笑道:“改之,你若願說剛纔貶我之言皆是胡言亂語,我倒可教你籌錢之道,如何?”

在水泥的出產工藝中,非常首要也是非常困難的一個環節就是研磨。生料必須是磨到非常細的程度,才氣在高溫前提下停止充分的化學反應。燒出來的熟料也必須磨到非常細的程度,才氣在利用時充分地吸水,變成水泥漿。

蘇昊笑道:“這倒的確是楓嶺先生的所長,你窮得隻剩下錢了。”

馬玉大搖其頭道:“改之兄謬矣,這修水庫,造福百姓,纔是聖賢之道。你讓我見地了這番天下,我那裡還能坐回到那書院中去?我已經想好了,此生再不考慮科舉之事,就跟著改之兄多修幾座水庫好了。”

趙洛搖點頭道:“趙某的叔父一向說趙某是敗家子,把個趙家給敗窮了。不過,趙某雖窮,湊個5萬兩銀子,還是能夠湊出來的。可這銀子不是如許花的,修水庫的事情,並非趙某小我的事情,如何輪獲得趙某來出銀子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