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人,這是門生草擬的一份報告,是關於開采煤炭的有關事件,請您過目。”蘇昊把陳述遞到韓文的麵前,說道。
蘇昊道:“韓大人,門生的設法是,如果煤炭的產量能夠進步,煤價最好能夠降落一些。如果煤價低到每100斤1錢的程度,那麼大多數的百姓都能夠用得起了。門生久在鄉間,曉得農家薪柴不敷之苦,行此舉也是但願能夠造福一方百姓的。”
蘇昊鄙人鄉的時候就已經體味到了這些環境,他靈敏地認識到這是本身的一個機遇。如果能夠找到一兩個大煤田,加大煤炭的產量,那麼不但本身能夠從中獲得豐富的回報,全部豐城縣,乃至於南昌府、江西佈政使司的百姓,都會是以而受益。
比方,在嘉靖年間,四川馬湖府有位名叫完素的郡守苦於“萬室之國,斧斤相尋,則南邊之薪不成繼……百姓病之”,因而構造人手在府治範圍內展開了大範圍的煤炭勘察事情。嘉靖四年三月,勘察職員終究在一個叫新灘溪的處所找到了煤炭礦藏,完素大喜,親身前去觀察,還擺上了供品去祭煤神,隨後便開端了大範圍的開采。
礦稅的標準是按煤窯的出產範圍計算的,至於實際的產量是多少,官方的羈繫職員也隻能是簡樸地預算一下,不成能看得那麼準。更何況,等羈繫職員來了,戴奇天然有大大的紅包奉上,屆時就算1000萬斤煤就堆在羈繫職員的鼻子底下,他也會視若不見的。
“500萬斤煤炭,照時價每100斤2錢來算,可值白銀1萬兩了,這但是一個極大的買賣啊。”韓文吧嗒著嘴,意味深長地說道。
“如此說來,韓大人是支撐我等去探煤采煤了?”蘇昊問道。
當代人對煤炭的勘察知識,主如果來源於實際。賣力勘察煤藏的專業職員被稱為“煤師”,他們尋覓煤炭的體例,一是察看石層,二是查礦苗、辨土色,三是視草木。
韓文捋著鬍子讚道:“改之公然是至公忘我,不時到處都能夠替縣衙著想,實為官吏之表率啊。戴書吏,你今後也要多向改之學習。”
彆的,因為大量砍伐薪柴,很多處所還呈現了植被粉碎、水土流失的環境。有些處所的青山短短幾十年時候就變成了光禿禿的荒山,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蘇昊做事情,老是要考慮其對國度、對百姓的意義,這也是他宿世作為一個國度級專家而養成的風俗。但戴奇、陳觀魚等人就冇如許大的抱負了,他們看到的隻是這件事對於本身的代價。一個年產1000萬斤煤炭的大煤窯,扣掉礦稅、人為、物料耗損以及辦理各方官吏的支出,終究起碼也能落下幾千兩銀子的利潤。本身在中間不管是拿半成還一成的分紅,那也是好幾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