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停止了幾項測試,機器人的表示都令人對勁,根基達到了設想要求。
經曆了抗爭、鬥爭、等候和彎路以後,安裝了國產角速率陀螺儀的“海人1號”迎來了它的水下首航。
張良工傳授預言得不錯,中國的年石油消耗量比1977年增加了1500萬噸,數字看起來並不大,但是出口量卻逐年減少。跟著中國鼎新開放過程的加快,我國的能源耗損將呈多少倍數遞增。照目前的生長速率,用不了多久,我國將從石油出口國變成石油入口國。70年代的石油危急讓全天下都加大了在石油範疇的開辟,而陸地水下機器人在該範疇將有著不成替代的感化。
一想到在日本時聽到對方收回的豪言,要讓水下機器人潛入水下1萬米,剛好是地球上最海溝的坐底深度,這意味著機器人將實現無線、自主、無窮製深潛。對方能不能達到阿誰目標臨時非論,但那必然是水下機器人的終縱目標。
又瞥見矗立的石油鑽井平台,康承業仍止不住本身衝動的表情,這裡隻是渤海,而南海纔是公認的陸地石油富產區。如果南海也到處是這類龐大的鑽井平台,那中國的石油資本匱乏的題目就迎刃而解了。
五年的光陰!
康承業衝動地握緊拳頭,玄色厚邊的眼鏡眶下,剛毅的雙眼彷彿定格在海麵上,他何嘗不曉得這是成百上千人打造出來的服從,是中國科技進步裡程碑上首要的標記,是統統參與研製職員心血的結晶,但是科學容不得造假,實際說得通,最後還要靠實地查驗。
康承業做的決定讓在場的人都捏了一把汗,機器人將實現與海底零間隔打仗功課,固然大師在嘗試室裡做過嘗試,但是到了水下能不能勝利還是個未知數。
1985年12月12日10時30分,陰,受南部海疆颱風和冷氛圍的兩重影響,渤海、渤海海峽、黃海大部分地區風力5~7級,部分地區將呈現6~8級、陣風9級的風。
測深儀表遲緩地開端轉動……
“12月12日!”常新遠俄然想到了甚麼。
站在船麵上,康承業不為所動,現在他的內心彷彿奏鳴著一曲慷慨激昂的交響樂,絃樂的快速而敞亮、木管樂的奇特振動、鋼管樂的大膽和曠達、打擊樂器的節拍和熱忱,鋼琴當代感的奏鳴和管風琴古典式的宏偉絢麗!心中的樂章就像大海一樣奔騰澎湃,彷彿隻要天涯一線有包容它們存在的空間!
“深度70米,持續下潛中……”張思源謹慎地停止著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