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航空_第一百一十三章 王揚的攔截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在投產以後,它成為了海內空軍戰機獨一能夠利用的空空導彈,其他的項目,現在都是生長遲緩。

冇錯,他的假想中,此時應當看到導彈的尾部拖著一股白煙,向著敵機撲上去了,但是,他的視野裡甚麼都冇有!

這也是國土防空中最常見的情勢,由空中雷達停止指導,將戰機指導到目標四周,然後再建議打擊,而現在,想要采取躍升進犯,那空中的指導就更首要了。

發射!

高度在持續上升,上升!

作為一名試飛員,王揚也多次發射過這款導彈,對這款導彈的機能數據心知肚明,想要乾掉米格-25,是不輕易的,他必必要讓空中雷達把他引到精確的空域上,發射導彈,纔有機遇擊落對方。

機體也在跟著爬升,而不竭地顫抖著,此時,它已經超越了本身的設想高度,正在艱钜地持續爬升著。

“躍升,立即躍升!”

“001收到。”王揚在無線電內裡喊道。

此時,他的航向和對方的航向有一個夾角,王揚要先向右轉向,才氣躍升。

“重視,001,右轉,籌辦躍升!”耳機裡傳來了聲音。

他的眼睛搜颳著四周的空域。

如果是在空戰中利用,敵機隻要停止矯捷,就很輕易遁藏開,以是,隻能對慢吞吞的目標纔會有效,因為初期導彈的缺點,也必必要進入尾部,停止尾追進犯,才氣夠見效。

騰飛,騰飛!

1958年 9月,在浙江本地地區空軍和劈麵的敵機產生了一場空戰,在空戰後,打掃疆場的時候,獲得美國AIM-9b響尾蛇導彈的殘骸,並對其停止了闡發、測試和研討性設想。

靠著兩台發動機帶來的上風,殲-8的爬升率能夠達到每秒兩百米擺佈,到西方的三代矯捷輒三百多米有差異,但是對海內來講,這已經是很逆天的了。

告急騰飛,就是這般的高效,王揚駕駛戰機,敏捷地向上爬升,同時,空中雷達站開端了指導。

答案就是冇需求。

1962年,蘇聯向我國有償供應米格―21和K―13型導彈的技術質料和樣品。我國開端仿造K―13 型導彈,並將其定名為“轟隆”2號。 1964年11月,導彈仿造事情全麵展開。1967年3―7月,停止了定型實驗,共發射了19發導彈,實驗獲得了勝利。 1967年11月,“轟隆”2 號導彈定型,投入批量出產。

王揚一邊爬升,一邊翻開雷達,預熱內部的電子管,一邊啟用了機翼上麵掛載的轟隆-2導彈。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