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時代_322.第322章 、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十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因而,在跟長州藩構和媾和,勉強穩住海內局勢以後,德川幕府就開端把加強武備力量、建立新式軍隊當作一件甲等大事來抓——作為一個甲士政權,德川幕府統治日本的最大籌馬就是絕對上風的軍事力量。如果德川家的軍隊再也彈壓不住各藩大名,那麼遍及日本全境的倒幕風潮就會很快鼓起!

以是,待在台灣的荷蘭人隻能從閩粵各路海盜個人的手裡,斷斷續續地收買到一些中國特產,代價既貴,數量也少得不幸,質量更不好,利潤實在有限,始終冇法獲得一條穩定可靠的進貨渠道。

(高雄舊稱“打狗”,傳聞本地的原住民為了遁藏外來擾亂和內部的爭鬥,就在村莊四周大量的蒔植刺竹來庇護村落,而刺竹的土語發音是“打狗”。至於高雄這個稱呼,是日占期間日本人按照“打狗”的日語發音而創製的。不管字音字意都高雅了很多,因而就成了正式的稱呼。正如基隆代替了雞籠一樣。)

以是,他就調派一艘商船,帶著足足五十多門火炮和配套東西前去日本向幕府傾銷,趁便還把駐軍司令亨利希。魏登費勒上尉和三十幾個德國雇傭兵給派了疇昔……最後反應過來的成果相稱傑出,德川幕府很利落地買下了全數火炮,用純度很高的黃金付出了貨款,目前這批黃金已經被如數運到了大員港。而主動上門求職的魏登費勒上尉等人,也都獲得了德川將軍的雇傭條約和豐富犒賞,可謂是皆大歡樂。

如許一來,一份空前龐大的軍器訂單和軍事教官雇用打算,就砸到了平戶港和長崎港的荷蘭販子頭上——固然從戰國期間末期開端,日本的工匠就已經能夠製造出很不錯的火繩槍(日本人稱之為“鐵炮”),並欠比現在荷蘭人手裡的火槍差多少,但無法鍛造火炮的本領實在太差,連朝鮮人都不如,隻得仰賴外購。但在日本的荷蘭販子手頭也冇有那麼多火炮,更冇有陸戰經曆充足豐富的軍事教官,故而向火線求援。

但是,在巴達維亞總公司和澳洲人簽訂貿易和談以後,大員港的局麵幾近是立即就為之一變,澳洲人的船隻開端源源不竭地進入大員港,運來了無數荷蘭人曾經夢寐以求的中國貨色――絲綢、茶葉、瓷器,另有大量越來越脫銷的“澳洲貨”。並且自從高雄開埠以後,澳洲人的供貨週期還在不竭縮減――普特曼斯總督很快就發明,澳洲人在高雄建立了龐大的中轉堆棧,積存了大量商品用以對荷蘭人和日本人出售。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