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始腰斬的動靜傳來時,劉保正在覈閱西域商路奏摺。這位定遠侯班超的孫子,因殺死驕橫的陰城公主被處以極刑,同產皆棄市。卷宗裡寫著公主 “私通庖人,欺侮班氏”,他卻想起本身的婚姻 —— 皇後梁氏雖賢德,卻也是政治聯婚的東西。他在聖旨中誇大 “王子犯法與百姓同罪”,卻曉得,在東漢宮廷,這句話對皇親國戚來講,不過是張廢紙。
鮮卑寇代郡的動靜傳來時,劉保正在太學旁觀儒生辯論《鹽鐵論》。代郡太守李超的戰死奏報,讓他手中的竹簡 “啪” 地掉落 —— 這個扼守幽州的重鎮,竟在鮮卑馬隊的打擊下三日城破。他告急調黎陽營兵屯駐中山,又令沿邊郡縣 “每五裡設烽燧,十裡駐步兵”,卻聞聲大臣們暗裡群情:“天子靠寺人上位,邊將誰肯用命?”
永和六年的洛陽宮,劉保躺在病榻上,聽著張衡講授新製的渾天儀。在位十九年,羌亂仍在隴西伸展,鮮卑還是寇掠北邊,寺人與外戚的鬥爭從未停歇,但他也留下了 “舉孝廉限年四十”“複置西域屯田”“修建太學” 等政績。
他想起複位那天,孫程說的 “陛下隻需垂拱而治”,現在才明白,“垂拱” 二字背後,是無數個深夜的讓步與衡量。當他在遺詔中寫下 “朕以不德,托於王公之上”,終究承認:本身畢竟是個 “順帝”—— 適應天命即位,適應時勢治國,卻從未真正掌控過運氣。
但梁氏的崛起速率遠超設想。梁妠的兄長梁冀進入宿衛,很快在北軍安插親信,而孫程的翅膀則在朝堂上彈劾梁商 “私扣軍餉”。劉保夾在中間,像個走鋼絲的藝人,左邊是寺人的刀鋒,右邊是外戚的繩索,稍有失衡便是萬劫不複。
複位後的第一道聖旨,劉保寫到手顫。孫程在旁催促:“閻氏親族該全誅!” 但他想起閻皇後曾教他念《論語》的場景,筆尖一頓,寫下 “惟閻顯、江京遠親當伏辜誅,其他務崇寬貸”。孫程撇嘴退下,他曉得,這個讓步讓寺人們不滿,但比起血流成河,他甘願賭一把民氣。
閻顯的反擊來得迅猛。這位車騎將軍帶著羽林衛撞開北宮門時,劉保正坐在雲台之上,冕旒歪在一邊,手心滿是汗。尚書郭鎮挺劍而立,擋住來路:“濟陰王乃孝安天子宗子,天命所歸,爾等敢反?”
他下詔 “賜七歲以上死者錢二千,一家全亡者,郡縣收斂”,卻曉得這點撫卹,換不回一個家庭的完整。更毒手的是冀州水潦,持續三年暴雨讓農田變澤國,饑民舉著 “求食” 木牌湧入洛陽,竟在南宮前餓死三人。他不得不下罪己詔,減太官炊事為兩菜一湯,連皇後梁氏的胭脂水粉錢都減半,卻發明國庫早已被寺人封賞和邊陲軍費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