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五胡亂華_第三五四章 蒲阪津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荀灌娘接過來,微淺笑道:“往上遊去,多為河穀地帶,穀深皆在四十丈以上,這已是一道難以超越的通途,馬匹底子過不了河,並且西麵雖是平原,黃河以東倒是連綴呂梁山,即便人勉強過河,翻越呂梁山也不是件輕易的事,以怠倦的步兵繞道攻打浦阪關,除了勞師耗財,是半點感化都冇有,倒不如夏季從正麵攻打。

庾文君跟著就道:“這如何能夠?這麼重如何打撈?重新鍛造固然要花上很多錢,但起碼實際點!”

在黃河西岸,則是臨晉關,與蒲阪關; 隔著六裡黃水相對而峙,高度與麵積相差不大,但與劈麵的蒲阪關略有分歧的是,臨晉關城破敗了很多,城牆上有較著的裂縫與發黑的血跡,以及一些被火燒過的印痕,看來這是早幾年慕容皝由蒲阪強渡黃河所至。

而在關城火線約三裡不到,則是蒲阪城,《帝王世紀》有雲:堯舊都在蒲,舜都蒲阪。這申明早在部落聯盟期間,蒲阪一帶便是中原文明的政治、經濟、文明中間了,《禹貢》中描畫堯舜期間的九條貢稅線路都是通向蒲阪,蒲阪商屬缶邦,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蒲阪為河東郡治,當年始天子東巡郡縣,至帝舜之都,親登蒲阪以顯神威。

由關城至蒲阪城之間則是數座依地形紮起的大營,互為倚角,環環相扣,連同兩城,構成了一緊密有序的防備陣地。

這話一出,世人的表情均是有些沉重,河中間的中渒城,那煙燻火燎的殘垣斷壁,彷彿在奉告人們曾經的金戈鐵馬與喊殺震天,而兩岸各四隻大鐵牛,現在隻剩下了三隻,臨晉關前兩隻,蒲阪關前一隻,全都是傾倒在地,鏽跡斑斑,看不出本來臉孔,這三隻鐵牛,給人帶來一種稠密的汗青蒼桑感,從它們身上,竟彷彿傳來了暮年秦晉兩地,人來車往的喧嘩喧鬨聲。

這座橋是將千艘艦船以竹質扁條體例成竹索,辮笮捆紮連接,兩旁再用長而堅固的大木緣加固,又用竹索牽引橋的兩端牢固在河兩側的石堤岸上,此中八個鎮橋鐵牛,成對分立在黃河兩側,用鐵鏈和竹纜將橋身緊繫於同鐵牛一起的鐵山上,更增浮橋的強度和穩定性,現在河的兩邊,還存有牢固浮橋用的大鐵牛呢!”

現在是八月時節,水流不大不小,恰是撫玩瀑布的最好良機,可惜啊,將軍連船都冇有,看來是籌辦在夏季河麵封凍纔會攻打對岸了,不過,如果有機遇的話,能看到冰瀑也算不錯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