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五胡亂華_第三五四章 蒲阪津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這裡的水勢相較於上遊要陡峭了很多,黃河在龍門(今山西韓都會北30千米)固然河道較窄,寬度獨一二十丈,但水流澎湃,河床分開龍門後河麵垂垂才變得開闊,水流也相對安穩起來,是以,起初這裡有一座浮橋,兩岸公眾可直接來往,初建於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

草香幡梭姬歡樂的舉目四顧,目光停駐上腳底下的兩隻大鐵牛,俄然靈機一動,問道:“這鐵牛看模樣,起碼得有十幾萬斤!搬是冇法搬走的,另五隻鐵牛該不會落入河裡了吧?如果能打撈上來,豈不是省了重新鍛造的工夫?”

這話一出,世人的表情均是有些沉重,河中間的中渒城,那煙燻火燎的殘垣斷壁,彷彿在奉告人們曾經的金戈鐵馬與喊殺震天,而兩岸各四隻大鐵牛,現在隻剩下了三隻,臨晉關前兩隻,蒲阪關前一隻,全都是傾倒在地,鏽跡斑斑,看不出本來臉孔,這三隻鐵牛,給人帶來一種稠密的汗青蒼桑感,從它們身上,竟彷彿傳來了暮年秦晉兩地,人來車往的喧嘩喧鬨聲。

可惜的是,魏王豹謀反,此橋被焚燬過一次,以後漢高祖定鼎天下又著人重修,用時五百餘年,其間不竭補葺加固,卻於我朝國亂之時再遭焚燬,今後兩岸隔斷來往。

現在是八月時節,水流不大不小,恰是撫玩瀑布的最好良機,可惜啊,將軍連船都冇有,看來是籌辦在夏季河麵封凍纔會攻打對岸了,不過,如果有機遇的話,能看到冰瀑也算不錯了。”

雲峰倒是心頭一動,他想起了《宋史》記錄中的一則逸聞,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河水暴漲,牢固浮橋的鐵牛突入於河中,官方募能出之者,當時有一名叫懷丙的和尚,精通浮力和槓桿道理,以二大舟實土,用大木為衡量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未完待續。。)

而在關城火線約三裡不到,則是蒲阪城,《帝王世紀》有雲:堯舊都在蒲,舜都蒲阪。這申明早在部落聯盟期間,蒲阪一帶便是中原文明的政治、經濟、文明中間了,《禹貢》中描畫堯舜期間的九條貢稅線路都是通向蒲阪,蒲阪商屬缶邦,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蒲阪為河東郡治,當年始天子東巡郡縣,至帝舜之都,親登蒲阪以顯神威。

這一段河麵。恰是黃河拐彎處。自北向南的黃河,非常俄然的拐了個大彎,變成自西向東奔湧而去,尤其的壯觀。

大後磐媛、衣通姬與草香幡梭姬三女中,大後磐媛有孕在身,得留在長安出產,衣通姬在不上床的前提下,對雲峰仍然是一幅愛理不搭的模樣。隻要草香幡梭姬,主動請纓要跟著出征,好見地下中土的山川風景,她固然工夫不可,連明勁極峰都還差上一點,但如何說,也練過些花拳繡腿,長途顛簸倒也能接受的住,因而,雲峰把她與劉月茹、庾文君、荀灌娘一道帶在了身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