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之抗日特種兵_黃埔軍校簡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現麵積:173公頃

第二十一期門生於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參軍,分步兵、馬隊、炮兵、工兵、輜重兵、通訊兵、戰車兵7個科。此中戰車兵科於建立較晚,耽誤1學期畢業。1947年12月25日畢業,計2219人。

第二十三期門生於1949年初退學,年底束縛軍兵臨成都,該期門生提早於12月4日畢業。除少數師生空運台灣,其他被殲。

第六期分為廣州黃埔和南京兩地學習。

現任校長:陳良沛

黃埔軍校各期簡介

黃埔軍校簡介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因而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彆離呈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武漢百姓當局以gmd中心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為(武漢)中心軍事政治黌舍,展開討蔣鬥爭。七一五政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團體改編為張發奎的第二方麵軍軍官教誨團(團長是由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同道兼任),成為厥後廣州叛逆主力,武漢軍校便不複存在。1927年9月寧漢合流後黃埔軍校本校遷往南京。在廣州,原中心軍事政治黌舍仍然創辦,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黌舍改名百姓反動軍軍官黌舍,黌舍隻剩下718人對峙至畢業,其他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黃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蔣中正以百姓當局名義,改黌舍名為百姓反動軍黃埔軍官黌舍,並連續建立潮州、洛陽、湖南、湖北、江西、廣州、成都、昆明、南寧、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門生畢業後,1930年9月,黌舍被要求停辦,1927年底,在南京由蔣中正決定自行建立(南京)中心軍事政治黌舍,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心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心陸軍軍官黌舍。建國後的水兵少將張學思,汗青學家黃仁宇都是中心軍校畢業的。抗日戰役全麵發作後,1937年8月日軍陷南京,厥後由南京解纜,經九江、武漢、四川、銅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個月間黌舍四易其地,門生長途跋涉,櫛風沐雨,艱苦備嚐,均能安之若素。遷校期間,因火線作戰軍隊貧乏,十1、十二及十三期前後提早畢業,且於沿途在各地招收十4、十五兩期門生。黃埔軍校在抗日戰役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概開赴抗日火線參戰。抗戰勝利後,實施軍校改製,於1946年除夕後改名為zhmg陸軍軍官黌舍名義上國有化附屬陸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