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之抗日特種兵_黃埔軍校簡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孫中山先生但願通過建立反動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上曾致詞:我們創辦這個黌舍,要用內裡的門生做底子,建立反動軍,諸位就是將來反動軍的骨乾,創建了反動軍。我們的反動才氣勝利。

1926年4月第五期開學,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轉至南京學習,8月15日畢業,計1480人。

黃埔軍校各期簡介

第二十一期門生於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參軍,分步兵、馬隊、炮兵、工兵、輜重兵、通訊兵、戰車兵7個科。此中戰車兵科於建立較晚,耽誤1學期畢業。1947年12月25日畢業,計2219人。

舊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門生退學(自該期起開端向黃河南北、邊陲等地招生)。1934年5月畢業,計654人。

[1]1924年,在國共兩黨魁度聯袂合作、百姓反動風起雲湧之際,世紀巨人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誨為崇高奇蹟,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書院――國立廣東大學(明天的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校時的正式稱呼為“中國gmd陸軍軍官黌舍”,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立的目標是為百姓反動軍練習軍官,而後其學員成為百姓當局北伐同一中國的首要兵力。1946年行憲以後中國gmd名義上移交軍隊於國度後改稱“zhmg陸軍軍官黌舍”至今。

首任校長:蔣中正

第十一期於1934年9月開學,編為兩個參軍生團。分步兵、馬隊、炮兵、工兵、交通5個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團門生畢業,計605人。10月25日,第二團畢業,計664人。

1926年,按照百姓當局中心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黌舍擴大改組,於同年3月正式定名建立中心軍事政治黌舍。百姓反動軍霸占武漢後,1926年10月27日,gmd中心先決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練習班,後改辦中心軍事政治黌舍政治科,後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12月,又決定將黃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於1927年1月19日改名為中心軍事政治黌舍武漢分校。反動家宋綺雲、抗日女豪傑趙一曼、文學家謝冰瑩,都是武漢分校畢業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