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洋戰役發作以後、日軍又編組了兩旅團製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為11980人。
日軍因為當時上層思惟形式的束縛,對於軍隊的機器化熟諳不敷,看不到坦克戰術對戰役的影響,以是機器化過程遠不如歐洲各國。日戎服備的坦克是輕型坦克,隻是在承平洋戰役的最後時候才研製真正的中型坦克―4型坦克。最後日軍的坦克型號是89式,用於我國喜峰口戰役,今後被很快的淘汰了,89式是日軍第一種坦克。95,97輕型坦克(號稱中型坦克罷了)隻是吊掛分歧。94輕型窺伺坦克、95式、97式是日軍在二戰的首要坦克設備,就是現在的影片中常常露麵的那些坦克,橫掃東南亞的日軍坦克也是它們。日軍最好的97式,還是逗留在鉚接車體,小口徑47mm短炮的根本上,大抵與t26,ii式,iii式坦克一個級彆。
日軍另有一種特彆設備―89式擲彈筒,這是一種近似微型迫擊炮的東西,其佈局是一節底部封閉的圓筒後接一段鋼管用於握持,鋼管底部再鉸接一底座,近似迫擊炮的座鈑,發射微型榴彈,無支架及對準具。能夠用來彌補迫擊炮與手榴彈之間的援助火力空缺,能力不比手榴彈強多少。與槍榴彈比擬不占有步槍槍口,但相對槍掛榴彈發射器並無任何上風,作為一種單兵麵殺傷兵器,曾遍及設備一線軍隊。
日軍二戰時陸軍單兵設備大至以下:
3、裝甲軍隊
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體例做了最後一次調劑、大抵有以下幾點、1、給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成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抵例。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軍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達8000人以上。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體例大抵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隻要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獨一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