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_第135章 東瀛國禁海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就是把大明的禁海政策,強加給東洋國,令其寸板不得下海。

為了擺脫這絕望的窘境,奪回石見銀山,德川幕府多次聯絡各地大名,拚集起聯軍,企圖與明軍一決高低。但他們的抵擋,在明軍將領李若璉和艾能奇麵前,不過是螳臂當車。一次又一次,東洋聯軍損兵折將,铩羽而歸。

這一招實在是太損了,一下子搞的東洋百姓不聊生。

本來這倭人身高矮小,根基就在一米五六罷了,與高大的明軍相差龐大,如同矮人普通,令倭人忸捏不已。

東洋國本就多山地,肥饒的良田極其有限,產出的糧食,僅夠幕府與大名等貴族階層享用。為了儲存,浩繁公眾無法湧向石見銀山,希冀能在礦山尋得一份生存。但是,礦山的包容才氣畢竟有限,多量多餘的人隻能流落街頭,以乞討為生,乃至被迫賣身為奴,莊嚴儘失。

自從大明王朝占有了石見銀山,東洋國的財務支出日趨減少,垂垂入不敷出,使得德川幕府運營難覺得繼,國力日漸衰弱。

為了大明能在本州島立住腳根,與本地百姓融會,朱由檢規定任何人不得騷擾百姓,不得燒殺劫掠,不然一概砍頭。

這些便宜的魚獲,吸引了多量的倭人來出雲縣和石見縣采辦,漸漸的,大明王朝節製的轄區經濟越來越繁華,居住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也漸漸的接管了大明的教養,健忘了曾經的天皇。

在朱由檢的鐵腕政策下,東洋國幾近與世隔斷,落空了和外界交換的機遇,文明和經濟程度發展了一百年都不止,再也冇有窺視大明的氣力和野心了。

今後,明軍的光棍漢成了本地倭人眼裡的香餑餑,爭著嫁給明軍,時候一久,這裡的倭人被異化的七七八八,早就忘了本身是倭人,常以大明人士自居。

朱由檢號令艾能奇和李若璉,在石見銀山上構築了大量的工事,並且在四周埋了大量的地雷,隻要小鬼子一靠近,就炸的人仰馬翻。

為了狠狠的減弱東洋國的氣力,東林黨人錢謙益,也就是吟唱水太涼的那位名流,出了一個餿主張。

朱由檢想起來,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度種嗎?

因而想通過婚姻,讓本身的族人也變得高大起來。

不過令朱由檢煩惱的是,竟然有很多本地的倭人,要把女兒嫁給未婚的明軍,這讓將軍們很擔憂。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