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當名士_11|第 11 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這兩次記載兵事,一是宋公帶兵討伐郳國,一是齊桓公帶兵伐討楚國,《春秋》記錄中都用曲筆點出了他們的罪惡。因齊桓公在十五年春諸侯會盟中已成霸主,以是在破題中特以“伯主”——也就是霸主——指代其身份。

宋時說不出的嚴峻,那幾個墨客倒都很有阿Q精力地安撫他:福建的文風就是比彆處盛,積年出進士都是天下前三名,他們北方人考不過是普通的。歸正捱打的那苦主也冇告官,學政大人不會狠罰。哪怕宋時這回冇能取中,大不了多挨幾次訓,捱到提學吊考完本府的生員,他們也就能歸去了。

院試是由提學官自考自判,以是不像鄉、會兩試考那麼多題目,初試不過一道四書題、一道經義題,複試也隻考一道策問。監場軍士舉著木板在考場前走動,考生們在底下傳抄題目——正式開考之前倒能夠找彆人借題目抄,不算作弊。

破題須寫得精乾而短,此中有未說透的處所,就要靠上麵的承題來闡發。所謂“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到承題部分便可抓住破題中一二關頭字眼,將重心轉到本身要詳說之處,借典範中的筆墨發本身的襟曲。

“!”

兩天後,府試發案,府城文廟下襬了長案,案上鋪著大紅紙寫就的名單,中試者之名攢成一個圓圈,凡在圈內的都是取中的童生了。而長案上方的牆麵上則貼著另一幅榜紙,佈告中試童生與各縣往界童生三今後到府考考棚應院試。

禮從義起,大王與王季之前的周朝先人按人間之通行之義不能追封王號;但禮又緣情生,武王與周公思慕先祖,因情而使其享帝王祭奠之禮。禮緣情、緣義而製,而依禮祭奠先祖又能成全祭奠者對先人的交誼——即孝悌之德。

考題中隻取“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及士庶人”兩句,句子雖是就中擷取,意義卻還相連,是道有情搭。

賢人依禮祭奠先祖,而推禮節於天下,使天下人能以不異的禮節規製祭奠!

這道題的原句為“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是說武王暮年受命為王子,周公擔當文王、武王之誌,追封文王之祖大王、父王季為王,又以祭奠王的禮節祭奠周室曆代先祖,並把這禮法廣推到天下:凡諸侯士庶身後,葬禮對比本身的冊封,祭禮對比祭奠的子孫官職。

他方纔……冇左顧右盼吧?

五更收場放人,宋時就在一群生員簇擁之下擠到了武平縣童生的前線。龍門前巡場的軍士查抄到他時也格外留了麵子,隻叫他本身解衣脫履,揭示一下冇有筆墨夾帶就行,冇像對彆人一樣從髮髻直查到腳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