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如何整的。柳俊的本意是要老爸和周先生多靠近靠近,誰曉得周先生一上來就揪住他問個冇完冇了。看來周先生也是那種不長於和人來往的書白癡。
暈!如何那會子的讀書人,都這個德姓?想想二十一世紀,朋友的小孩初度上門,那還不得從速給紅包?哪有周先生如許的,冇有糖果也冇有紅包,光會測驗?愁悶!
“周先生是有大學問的人,晉才也是讀書人,該去走動走動。”
因為決定要去看周先生,柳晉才還破鈔一塊多錢,叫小舅子阮成林去合作社買了兩包糖――四個桔餅和一斤餅乾。又請外婆拿出壓箱底的存貨――醃製的米粉肉,也包了一包,另加一斤麵,算是四色進門禮。
“哪個?”
“上了。在柳家山小學上一年級。”
“周先生……”
看來他還真有演戲的天賦!
“我背過嗎……我背一遍你就記得了?”
周先生奇特地望他一眼,站起家來。
周先生尚未開腔,周伯母倒是一迭聲嘉獎起來。不知甚麼啟事,周先生兩口兒一向冇有孩子。周伯母對小孩子特彆愛好。
柳晉才愣了一下,隨即也笑了。畢竟他不會因為一首唐詩想到“重生”。再說他白叟家也不曉得“重生”為何物啊。
“周先生,這是我的小孩,來,叫周伯伯。”
嚴格提及來,周先生是個外來戶。束縛前,他母親帶著他逃荒來到麻塘灣,嫁給本地一名周姓農夫,他也就改姓為周,在麻塘灣落戶紮根。他打小聰明勤奮,酷好讀書,五十年代初考上群眾大學,勝利脫出農門,成為城裡人。聽老輩人說,那會子的周先生是極其風景的。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番轉,冇推測大反動讓周先生一下子打回本相。
柳俊搶著說道:“冇有連環畫,彆的書也行。”
從骨子裡說,柳晉才也有讀書人的傲氣,但對比本身有學問的人,卻非常尊敬。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接下來周先生又出了幾道題,柳俊天然是對答如流。
“是晉才啊,請坐吧。”
所謂圖書就是連環畫,有的處所也叫小人書。一段期間內是小孩子最首要的課外讀物。但是在一九七六年,這個要求無疑有點過分。當時出版物也是少得不幸,大部頭的是《選集》,小本子乃是《語錄》(俗稱紅寶書),其他的,包含馬克思的《本錢論》和魯迅先生的著作都不是常常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