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張之亂”產生之時,先帝亦是自顧不暇。也就冇有更多精力來體貼他麾下的臣子。馮家又是書香文人之家,雖也有些仆人護院,但多隻是個模樣貨。平常時候藉著家中大老爺的官恐恐嚇個把小毛賊、小地痞甚麼的到是綽綽不足,可到了真正混亂的時候就不如何頂用了。這些人中更是不乏本就是些地痞,想要借這混亂機遇從馮家大撈一把的。他們出售馮家勾連敵寇,攻擊了馮家。
那場鬨劇以馮心悅的早產,馮皓然親身上門來道歉並將兩個闖下如此大禍的兒子給提溜出國公府而臨時結束。固然馮心悅曆經各式傷害的生下了他們夏侯家的下一代宗子嫡孫,也算是為夏侯家立下了一功,但夏侯家和馮府之間的姻親乾係倒是掉入了冰穀。
有著這件事橫在此中,侄兒夏侯垣的滿月和百日,馮家都有奉上厚禮,隻不過都初當時臨時幫手管家的劉氏給扔了出去。而後,馮家人就再也冇有上過門。
可她如果冇有記錯,當年大嫂嫁入府裡的時候,因為馮家名為書香家世,馮皓然又素有清正以外,以是所帶的嫁奩雖有四十八抬之數,可值錢的多以古玩書畫為主,另再加上一處莊子和一間鋪麵,除了些金銀金飾壓箱的現銀並未幾。隻是那莊子和鋪麵皆是在都城,現在都城淪陷了,天然也就銀子化成了水起碼現在是如此。而古玩書畫雖值錢,但卻不是在這個時候,所謂亂世古玩亂世黃金,現在當算亂世,最貧乏的是現錢和糧食衣物,古玩書畫這些就是想要脫手,都不大輕易。更何況她現在到底是夏侯家的媳婦,一但她當嫁奩的事傳出去,對夏侯家的影響可不能說小。
父親雖送了他們一筆為數很多的錢,但以他們兄弟那樣大手大腳的花法,僅靠那間鋪子的進項怕是不敷他們花的,就夏侯烽所知他家大嫂冇少給他們補助家用。馮母雖心軟,但馮二嬸倒是個會精打細算的,在潼澗的這些日子,她冇少變著體例在大嫂這裡打秋風。以她的性子就是再疼兒子,也不成能會將那筆拿出來給他們去做甚麼買賣。所謂知子莫若母,她那兒子是個德行她自是清楚不過。
馮皓然乃帝之純臣,掌管大理寺的刑獄多年,以鐵麵忘我而聞名。其間死於他筆下的有背景的人不在少數,由此結下的仇敵更是很多。那些人多年一向努力於向其尋仇,隻不過因為他深得先帝的信賴,有先帝一門心機的護著他,纔有他這麼多年來的安穩。先帝為他家長女結下夏侯家這門婚事。也何嘗不是想要為他這位愛卿在尋得一份庇護之力。可恰好因為他的家人不爭氣,愣是將這份強力的庇護助力變成了仇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