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得跟著這縷無量光呈現,演變無邊名勝,佛身卻也是無喜無悲。他隻將心念一轉,便見那縷無量光動搖,化作一尊手結妙察看至印的阿彌陀法相。
這個比例已經低到能讓人絕望,可他們高坐尊位這麼無數年代的看下來,才發明,本來他們那一代的比例已經很令人欣喜了。
但是,道途真的就有對錯之彆麼?
便是準提佛母看著,也都是歡暢的。
也不去說那圓成在藏經閣那地兒留下的《佛說阿彌陀經》到底能不能與那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貝葉等值, 單隻說說《佛說阿彌陀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貝葉的去處,或者說, 看看他們靜安寺與淨涪兩邊各自的收成。
佛身彷彿也有所覺,他笑了笑,雙手合十,眼瞼微垂, 麵色平和間異化著些許感喟。
佛身穩定了心境後,再往世尊阿彌陀臉上看去,可世尊阿彌陀已經重新垂落了眼瞼,再無半點異相。
這是罕見的世尊坐相。
他乃至是享用著這類環境的。
他定定看得一眼,都冇有從他本身的阿誰隨身褡褳中拿出他慣常用過的東西,先就停了手,稍顯木滯地坐在原地。
須彌山上,穩坐八寶功德池旁的阿彌陀俄然笑了起來。
佛身卻還是神采安靜,他道:‘我不是還了他們一部《佛說阿彌陀經》了麼?’
他們那一代,各處神魔,卻隻要他們六人證道成聖。
是很得當啊。
另一邊與他相對而坐的準提佛母也是往下一掃,才轉過甚來,問道:“師兄,你這些光陰倒是挺有閒心的啊?”
五感的封閉,使得佛身隔斷了外間統統影象、聲響,如同置身無邊孤寂、無邊暗中的環境中。
既然緣法未至,那麼就算他將那部《佛說阿彌陀經》放到靜安寺的僧侶麵前,他們也隻是看一部淺顯的《佛說阿彌陀經》罷了,看不到也窺不見更觸摸不到當日圓成在謄抄這部經文時留下的各種體悟。
魔身等了一會兒,冇比及佛身行動,轉過視野來覷了他一眼,問道:‘不是要籌辦完工了嗎?你這又是在做甚麼?’
察看過後,佛身放開六識,從那一種特彆環境中離開出來。
佛身心念一動,卻見那安坐寶蓮的世尊阿彌陀俄然展開眼,向著他意念地點望了過來。
不總還得放歸去,不總還是冇有收成?
那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貝葉但是實打實地落到了淨涪的手上, 而那部《佛說阿彌陀經》卻隻是在靜安寺眾僧麵前曇花一現, 又很快隱去了。藏經閣當時的大和尚小沙彌數量很多, 可彆說將那部《佛說阿彌陀經》拿到手了,連摸都冇有摸到過。這又如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