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院的修建格式非常清楚,隔著改過路分做東西兩院。西院在路西側,是寺院的主體修建,坐南朝北,四層殿,為祭拜祈福之所。而東院在路東側,僅一組院落,坐北朝南,為僧舍及停靈之用。本來這也平常,但成心機的是,觀音院的東西兩個院子通過一種非常奇特的修建情勢連接在了一起,那就是——過街樓。
女人被嚇了一跳,再不說話,拉著孩子“嗖”一下縮進了屋,又“砰”一下撞上了門,隨後就是插門的聲響。
洪衍武一家是在1954年,老宅被煤市街街道辦征用後,到觀音院東院居住的。
夏季,那樹寇會罩滿全部院子,隻要日頭好,滿院裡撒滿花蔭涼兒。每天晚餐,百口都在棗樹下吃,悄悄地的說話,父親喝酒,母親給幾個孩子夾菜。
幸虧洪衍武卻並不感到難堪,他天然體味這些竄改。以是從跨進院門開端,他一點冇轉向,踩著七星步,拐彎繞過了蘇家的廚房直奔西走。這可比上輩子強多了,宿世他勞教後在外咣噹了幾年,第一次返來時進院都找不著家門。
玲兒稚嫩的聲音在問,“媽,武子叔不像好人啊?之前老還給我逮戶貼兒(土語,指胡蝶)呢?”
繞過最內裡的蘇家鬥室就進入丁家的領地,洪衍武起首瞥見的就是丁家窗台上晾著的柿子和土豆,接著就是牆根兒下的白菜堆蜂窩煤堆兒。彆說,天涼的時節,要冇有這些成堆的白菜、小山似的蜂窩煤。感受上還真就少了點兒都城的味兒,少了點兒衚衕的味兒。
“找姓洪的。”
“找誰?”
是的,回家了,三十多年繞了一個大圈子,終究返來了。麵前的景象能夠證明統統,這是千千萬萬人巴望而難求的古蹟。
或許是腳步太沉重,洪衍武纔剛走到拐角的位置,從丁家西配房門縫裡就探出一個女人腦袋。大抵是看洪衍武麵熟,她完整翻開屋門攔住他查問。
過街樓不但上麵券洞可供車馬通行,樓上也能供人通行。從服從上來講,很像現在的過街天橋,起到了立體交通的感化。當年寺廟的尼姑在做法事時,她們會伴著鐘磬的梵音從過街樓逶迤而去,常常會令樓下張望的百姓浮想連翩。並且過街樓中還長年供有神像,當人們從神像下通過,也就起到了參拜神靈和鎮邪除穢的感化。彆的,每逢佛誕、諸菩薩生日,觀音院的尼姑還會站在過街樓上向南北兩側的行人百姓恩賜藥品。當藥品裝在小提籃中,拴上繩索從樓吊頸下,佛界與俗界便憑那一根細細的繩索聯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