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曉得,在民國期間的一大半年代裡,中都城是一個冇法無天的紊亂天下。那些軍閥們的兵馬,在多數會裡多少還講點規律,到了鄉間就完整跟強盜無異。
就算是有小塊地盤的自耕農,在接受了沉重的賦稅剝削以後,一樣也很難避開高利貸的圈套,從而踏上停業之路。並且,遵循普通的規律來講,越是小塊的地盤,就越是不輕易保住——碰到水災和蝗災,軍閥們天然會用刀槍逼迫你賣了地步繳稅,而地主們則趁機壓價強買;碰到大雨天,常常也會冒出幾個很有知己的地主,構造狗腿子扒開大堤淹了你家地步,讓大水沖走界標,然後再花幾個小錢到衙門裡活動一番,因而你的地就變成他們的祖業了。接下來如果不想被那些狗腿子打死,就還是早點清算包裹跑路吧!
從1928到1930年,北方八省再次持續大旱,蝗、風、雪、雹、水、疫併發赤地千裡,顆粒無收。此次災情持續3年,形成的逃荒人流冇法數計,倒斃在荒漠上的餓殍最起碼高達1000萬。
比方四川全省在清末隻需扶養新軍一鎮(相稱於一個師)12000人,外加差不多數量的綠營舊軍,另有向雲南、貴州、甘肅供應約250萬兩白銀的財務補助。
5、民國地主不好當(北方篇)
1942年,中原發作大饑荒,“水旱蝗湯”四大災害輪番攻擊中原地區,1000萬人丁的河南省,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人丁刹時減少三分之二。
其次,在民國初年的河北、山東、河南、四川這些戰亂頻繁之地,就算是趕上了不兵戈的年代,軍閥們為了扶養龐大的軍隊,以及保持豪華的餬口,從而分攤給地主們的賦稅,也遠比清末期間更加沉重。
想體例結好本地軍閥也是一條門路,畢竟縣官不如現管。但題目是大多數的軍閥旋起旋滅,這個“現管”更替得實在太頻繁。士紳們方纔花大錢投資下去,軍閥就已經通電下野了……因而又白忙乎一場。
必必要明白一點,那些穿越到民國的當代人,在能夠挑選的環境下,除了少數想要搞紅色反動的人以外,應當都不會情願去當中下貧農或者拉黃包車的。而想要在民國期間過得比較麵子,那麼在鄉間彷彿就得本地主老財,在城裡則要當小資闊少,或者乾脆直接當官走宦途……
更慘的則是河南地區,正所謂爭天下必爭中原,作為內戰的重災區,河南省在全部民國期間,老是不竭地被各路北洋軍閥另有流寇們一遍各處洗劫——白朗叛逆、鎮嵩軍、巨匪“老洋人”、紅槍會、馮玉祥的百姓軍、北伐戰役、蔣介石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最後全省流竄著40萬匪賊,幾近被打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