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前麵描述日本公卿的各種腐朽做派,多少是因為那光陰本海內溫馨無事,並無開辟進取的需求性,能夠放心吃苦的話。那麼民國年代諸位文明人的小資餬口,就恰好應了明末陳子龍那句描述南明君臣的名言:“清歌於漏舟當中,痛飲於焚屋之下,而不知覆溺之將及也,可哀也哉!”
有人說,你這是人理科學無用論的弊端偏向,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這些法國發矇思惟的泰鬥,也從不管老百姓吃不吃得上飽飯啊!
希臘另有歐盟這個大款能夠傍,中國又該去傍誰?隻能靠我們中國本身!
唉,我該說這是冷傲崇高,還是醉生夢死呢?
實在,對於胡適這些很有範兒的民國大師們來講,隻要走出北平、上海這些多數會,走出他們的校園、書齋和沙龍,就會看到實在的中國,可惜大多數民國範兒都看不見,而看得見的人則都成了右翼反動者。
因而,就產生了讓“百歲學者”周有光感到義憤填膺的一幕:1953年,上海實施人為鼎新,對待支出最高的大學傳授和銀行事情職員,打消本來報酬的80%。100元改成20元;200元改成40元;300元改成60元。周有光對此忿忿不高山罵道:“……民國年代腦力勞動者的報酬都高於明天……人為鼎新的第二天,大家眼睛朝下,見麵不打號召了!好天轟隆,中產階層貧困化!共產主義從一開端就不承認中產階層,把中產階層歸入資產階層。厥後還掀起‘反右’活動,更加深切地、全麵地否定中產階層……”
固然有了上述一係列加強理科教誨的儘力,但到了抗戰前夕,國難當頭的時候,全中國還是有70%的大門生在讀理科。而剩下的30%大門生當中,大部分讀的又是醫科或商科。真正在當代戰役中最能夠闡揚用處,指導工人搞兵工廠、維修廠和扶植戰備公路的專業工程師,倒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幾個……
當然,在阿誰猖獗的十年裡,理科知識分子一樣也遭到了嚴峻毒害,這是不容否定的。但題目是,這些文明人們在建國初期的各種“反動偏向”,一樣也是真的。反過來講,如果真的讓這些代表“社會知己”的文明人知識分子,宣泄出了心中鬱結的怨念,那麼對於國度來講,常常就意味著一場大難。
――當文人騷人和群眾大眾的好處產生嚴峻對峙的時候,社會上就會充滿著無數荒誕不經的奇談怪論。
當然,建國初期的文人們估計冇有出版的渠道,也冇有買書的市場。但當時天下群眾都是那樣的貧困,憑甚麼要讓你們過著人上人的日子,而不是與天下老百姓同甘共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