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晉_第230章 賈黨覆亡,趙王秉政(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張司空等重臣已死,中樞空虛。趙王這聖旨又是從那裡收回來的,無疑這是矯詔!”李含急道。

七月,成都王司馬穎在謀士盧誌的勸諫下率先入洛陽拜見趙王司馬倫,趙王準予他返回鄴城持續留守。齊王司馬冏也旋即進入洛陽,趙王也準予他返回許昌。

“好吧。”河間王有些憂愁隧道。

李含趕緊道:“殿下,那就臨時不稱平西大將軍,仍然從舊為平西將軍仍舊。但是都督二州的職位。能夠爭奪。目前趙王定要一力收攬朝政,安寧洛陽,定然不會難堪殿下的。”

自從東漢末年,以曹操諸葛亮等為代表的丞相或者相國執掌朝政,以相府執掌統統事物,其他的三公九卿權力逐步被架空,從而成為了名副實在的“權臣”。從秦朝建立的以天子為核心的三公九卿製就此壽終正寢,而在晉朝建立後不設權力極重的丞相,在新的軌製竄改下,“三省六部軌製”的雛形開端逐步構成。此中最核心的便是被後代稱為“三省”的中書、門下、尚書三個官署。而晉朝是三省六部製的雛形階段,此時還不叫“三省”,僅僅隻是籠統地稱為“中樞”。此中中書省在晉朝並不叫省,首要官職便是中書監和中書令,為天子撰寫詔令,公佈政令;門下省在晉朝並冇有這類稱呼,在晉朝能夠算作門下省的便是侍中,設多人,主如果為天子參與決策的參謀,也有考覈采納政令的權力;尚書省在晉朝喚作尚書檯,統掌六部,是履行政令的構造,固然不如三省六部製完美時的隋唐那樣權力集合,可在晉朝時也處於上升期,已經將九卿的很多權柄架空。如果這類軌製持續完美下去,“丞相”這個威脅皇權的首要職位就必然會被唐朝時呈現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類三省首要職位代替,從而使皇權進一步獲得加強。

還是當初河間王硬要趁機給將軍位上加一個“大”字。一字之差便差之千裡,連武帝的親子成都王都隻是平北將軍,冇有“大”字。河間王胃口有些大了,趙王倫必定也不會承認了。

河間王廢然感喟道:“隻怕趙王是要安撫關東河北,拉攏梁王來對我倒黴了。”

正巧這個時候,賈後餘黨益州刺史趙廞起兵,在巴西大破梁州刺史皇甫商,趙廞叛軍直逼漢中。終究給河間王一個不去洛陽的機遇了。

晉朝的天子並冇有獨裁的才氣。聖旨都要必須顛末中樞合議後由中書監或者中書令的名義公佈,天子隻起一個統轄全域性的感化。如果超出了中樞的天子聖旨,就會被士人們稱為“亂命”。固然這類“亂命”還是會被履行。但是“亂命”的旨意偶然候還是會被人抗旨,乃至“亂命”下的官員封賞也會被百官不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