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官方傳播淺顯口語小說《鐵冠圖》,敘崇禎宮中宮女費宮娥佯從李自成部將羅某,將其刺死事蹟。我覺得小說中對李自成軍隊的奸騙擄掠過份誇大,似不成取。
◎四月月朔日,宋獻策雲:“天象慘列,日色無光,亟宜停刑。”初七日,自成過宗敏第,見天井夾三百多人,哀號半絕。自成雲:“天象示警,宋智囊言當省刑,宜酌放之。”此中縉紳十一,餘皆雜流武弁及效力辦事人。釋千餘人,然死者過半矣。
◎賊初入城,不甚殛斃。數今後大肆殛斃……賊兵滿路,手攜麻索,見麵稍魁肥,即疑有財,繫頸征賄。有半途假貸而釋者,亦有押至其家,任其揀擇而後釋者。若縛至劉宗敏偽府便偶然理。
中國曆代農夫叛逆兵,一定皆規律甚佳,當起事之初,聲言弔民討伐,蔓延公理,但一旦陣容既成,迫於情勢,燒殺擄掠,常常在所不免。赤眉、黃巢、李自成、張獻忠、承平天國之失利,皆與軍紀不良有關。《水滸傳》中梁山泊眾豪傑劫法場或攻城掠地之時,如李逵“不問軍官百姓,殺得屍橫各處,血流成渠”(第三十九回),如鎮三山大鬨青州道,青州城外“本來舊稀有百人家,卻都被火燒做白地,一片片瓦礫場上,橫七豎八,殺死的男人婦人不計其數。”(第三十三回)當代研討汗青者片麵必定農夫叛逆兵,以為李自成不好酒色,軍紀極佳,言李軍在北京殘害百姓者並非究竟,有人私行(遵循著作權法:評註須得原作者同意受權。)評註《碧血劍》,大肆進犯書中寫李自成規律不佳為誣衊,此種觀點恐無史實按照。郭沫若小我行動或有可議處,但其汗青研討、考古成績功力不淺,不能扼殺,其所作〈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在一九四九年前後影響甚大,該文並不否定李自成軍有奸騙擄掠之舉,不過及不上官兵短長罷了,文中說,“流寇都是鋌而走險的饑民,這些冇有受過練習的烏合之眾,在初,當然抵不過官兵,就在奸騙擄掠燃燒殘殺一點上比起當時的官兵來更是大有愧色的。”此中引述史乘,說劉宗敏“拶挾降官、搜刮贓款、酷刑殺人……殺人無虛日,大略兵丁劫掠民財者也……並且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綁了來,尋求三桂的愛姬陳沅,不得,拷掠酷甚。”也說到“李岩上書諫李自成珍惜百姓,報命令‘統統軍兵不宜借住民房,恐失民望。’自成見疏,不甚喜,既批疏曰‘曉得了’並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