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籍執掌朝廷樞政,失職儘責,唯賢是舉,不以官爵養私和邀取名譽;用人慮事,以國事為先,從不計算小我的譭譽,為一度積貧積弱的宋王朝保持承平光陰,做出了不朽的事蹟。 龐籍受命之時,恰是宋王朝積重難返之際,社會衝突日積月累,朝廷內部衝突重重,政荒民疲。龐籍以為導致國用困竭的一個首要啟事就是養兵多而不精。龐籍據實提出淘汰冗兵、減省冗費,以補國用不敷。他向仁宗天子獻策“凡年五十以上及身材矮小者,一概免放為民。”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廣南西路的僮族首級儂智高起兵反宋,攻城略地,兵鋒直指廣西重鎮邕州(今廣西南寧),龐籍向仁宗保舉曾為其部將的樞密副使狄青帥兵平叛。
龐籍耐久任處所官,對農夫的痛苦體味較多,他以為該當體貼百姓痛苦,農夫餬口不好,就是當官的恥辱。在這類思惟指導下,龐籍在三年的宰相生涯中,除了存眷社會上層,同時也把重視力放到基層群眾身上,他收回了體貼群眾痛苦,減輕群眾承擔的呼聲,並且這個思惟貫穿在他統統的在朝光陰裡。
因為龐籍在抗擊西夏時立下的赫赫軍功,和在宋夏媾和中死力調停的佳績及表示出的超人才乾,深得仁宗信賴,以是於皇佑三年(1051年),將他升任為宰相。當時,朝野高低獨任龐籍為相(宋時普通以兩人或三人同為宰相在朝),且加其昭文館大學士的稱呼,這是前所未有的殊榮。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龐籍病逝於家,享年76歲,仁宗時病重,遣使吊賻其家,贈司空,加侍中,諡曰莊敏。著有《天聖編敕》、《清風集》範縝序、《清風集略》司馬光序等。現在在山東濰坊市轄內沂山的峭壁堆疊,垂立百仞,矗立雲表的歪頭崮南麵,另有龐籍題壁“郝崖映輝,雲海飛霞”石刻,字體行草,徑尺半許,直排兩行,氣韻豪宕不拘,灑落風雅,筆力蒼勁純熟。司馬光稱其“敏而好謀,果而不惑”。《宋史》曰:龐籍為政,曉得律令,善於吏事,隨練習民事,皆能用其所長。龐籍戍邊治民功勞赫赫,不愧為我國北宋期間一名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軍事家、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