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宋仁宗病死。趙曙即帝位,是為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皇太後曹氏垂簾聽政。皇太後思惟保守,一些寺人不竭向太後說英宗好話,導致兩宮嫌隙萌發,乾係非常嚴峻。為了調劑兩宮衝突,韓琦和歐陽修費了很多精力。韓琦、歐陽修進見太後,太後哭泣墮淚,訴說本身的委曲,並說:“老身殆無所容,須相公作主!”韓琦說:“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歐陽修也一道委宛勸說。見到英宗,英宗則又對韓琦說:“太後待我無恩。”韓琦安慰道:“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他儘不孝耶?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敷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父母豈有不慈者哉。”今後今後,兩宮乾係垂垂和緩。治平元年(1064年)蒲月,英宗病癒,在韓琦的勸說催促下,皇太後撤簾,降手書還政。閏蒲月,韓琦進右仆射,封魏國公。韓琦身為宰相,卻始終以邊事為念,他曾多次就邊防題目向英宗陳述方略,建議在河北、河東、陝西等路“籍民為兵”,覺得“義勇”,三丁選一, 於手背刺字,農閒練兵,戰時防備,既可加強軍事力量,也能減少冗兵軍費。治平三年冬,英宗病重,再度建嗣題目大要化。韓琦進言說:“陛下久 不視朝,願早建儲,以安社稷。”英宗點頭同意,因而建立潁王趙頊為皇太子。四年正月,英宗病死,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韓琦拜司空兼侍中。神宗即位不久,禦史中丞王陶彈劾韓琦,說他自嘉祐以來,專執國柄,君弱臣強,且“不赴文德殿押班”,擅權放肆。神宗曉得王陶在誣告,罷了他的官職,但韓琦仍果斷辭職。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為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韓琦辭退所授兩鎮,後改成淮南節度使。正在這 時,宋守邊大將種諤私行對西夏建議突襲,一舉攻占綏州(今陝西綏德),鴻溝氛圍突然嚴峻,朝廷憂愁。韓琦在尚未到差的環境下,又奉旨改判永興軍(今西安),經略陝西。朝中一些大臣以為綏州孤絕難守,主張放棄。韓琦果斷反對。一個月後,西夏國主諒詐歸天,戰事暫告停歇。
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韓琦以武康軍節度使徙知幷州(今山西太原)。當時在河東路擔負走馬接受的寺人廖浩然,為人貪恣,仗勢犯警。韓琦上奏,請朝廷將其召回,如不調走,必依法嚴懲。仁宗隻好令廖回京,並行之以鞭刑。幷州所轄地區與契丹交界,鄰邊的天池廟(今山西寧武西南)、陽武寨(今山西原平西北陽武村)等地,被契丹冒占,韓琦派人與契丹頭領據理談判,收回了這些處所,並立石為界。宋初大將潘美鎮守河東時,為了製止契丹南下劫奪,號令沿邊百姓遷徙本地,導致邊塞大片耕地荒廢不耕。慶曆四年歐陽修奉使河東時,就曾建議消弭代州(今山西代縣)、寧化軍(今山西寧武西南寧化堡)、岢嵐軍(今山西岢嵐)、火山軍(今山西河曲南)沿邊之地禁耕令,以減產糧食,供應邊防軍需,卻為軍帥明鎬所阻。十餘年後,韓琦於至和二年(1055年)春再次建議,才得以實施,開墾地步9600頃。至和二年仲春,韓琦以疾自請改知相州。在故鄉,製作晝錦堂於州署後園。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韓琦被派遣為三司使。八月,拜樞密使。三年六月,韓琦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六年閏八月,遷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