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國興亡史_第42章 良臣謝幕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趙恒期近位以後的第二年改年號為鹹平,而李沆去世的這一年是景德元年,鹹平這個年號前後總計六年,但就是在這六年裡宋朝所獲得的成績在汗青上留下了一個永久的、光輝的印記,史稱“鹹平之治”。

李沆(公元947年—公元1004年),字太初,洺州肥村夫(今河北邯鄲永年區)。公元980年甲科進士落第,公元986年任知製誥,公元992年拜給事中並出任參知政事,公元998年出任宰相,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監修國史。公元1004年7月薨逝,享年五十七歲,身後被追贈太尉並中書令,獲賜諡號“文靖”。

果不其然,李沆這話一語成讖。澶淵之盟今後,趙恒的所作所為無一不該驗了他的擔憂,而而後位居宰輔的王旦在這方麵能夠說是有些瀆職。

當然,作為一國之宰相,品德高潔不敷以申明甚麼,具有卓絕的遠見也不敷以證明甚麼,在這些方麵做得再好也不過就是一個深得為官之道的政治熟行罷了。若要成為一代名相,關頭還得看這小我為這個國度和百姓做了甚麼。

關於李沆,我們還是得在他告彆之際為他說點甚麼。實在,我之前對呂蒙正的那些溢美之詞是完整能夠援引在李沆的身上,因為這二人身上有太多的類似之處,但在這裡我想彆的再說點彆的。

一小我的德行是需求靠涵養的,而不成否定的是,每小我在本身的鬥爭之路上都會經曆風吹雨打,更極度的景象乃至會遭受烈火的炙烤,意即所謂的演變。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的人倒在了半路上,隻要一少部分的人活著走了出來,我們把這類人稱之為“人傑”。遺憾的是,這些所謂的人傑內裡也是有分類的,近似於丁謂和蔡京這類人在經曆演變以後所秉承的民氣機念就是——天下待我以痛,我必讓其更加了償且要無儘地討取。在他們的對峙麵,那是一群真正意義上的人傑——天下待我以痛,我卻報之以歌。呂蒙正如此,李沆亦是如此。

喜好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師保藏:北宋帝國興亡史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對此,李沆當即辯駁並警告王旦:“陛下幼年,這些事必必要讓他曉得,如此他才氣曉得官方百姓的痛苦學會體恤百姓。要不然,正值血氣方剛之年的他就會流連於聲色犬馬,抑或大興土木追逐享用。國度眼下並不承平,以是陛下還不至於此,但如果將來天下得以大治,那麼這些題目和隱患遲早會呈現,我到時候恐怕早已不在人間,但你王旦將來必定會晤臨這些題目,此實乃汝輩之憂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