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經_第105章 荊芥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植物形狀

荊芥的植物學特性

又如荊防敗毒散,源自《攝生眾妙方》,由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等藥物構成,具有發汗解表、散風祛濕的服從,常用於醫治外感風寒濕邪而至的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痠痛等症狀。方中荊芥與防風相須為用,加強祛風解表之力,為醫治風寒濕表證的常用組合。

臨床利用

荊芥在我國當代醫藥文籍中有著豐富的記錄,其藥用代價很早就被人們所熟諳和操縱。《神農本草經》將荊芥列為中品,書中記錄:“假蘇,味辛,溫。主寒熱,鼠瘺,瘰鬁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一名鼠蓂。生川澤。”這裡的“假蘇”即為荊芥,可見在當時,荊芥已被用於醫治寒熱病症、瘰鬁瘡瘍、瘀血停滯以及濕痹等多種疾病。

在傳統丹方中,荊芥是一味常用的藥材,常與其他藥物配伍利用,以加強療效。比方,銀翹散是醫治風熱感冒的典範丹方,出自清朝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方中以金銀花、連翹為君藥,辛涼透表,清熱解毒;荊芥穗、淡豆豉為臣藥,助君藥發散表邪,透熱外出。荊芥穗辛而微溫,在大量寒涼藥中配伍少量荊芥,可加強解表之力,使全方既能分散風熱,又能製止寒涼藥物過於呆滯,影響解表結果。

弁言

當代文籍中的荊芥

跟著當代科學技術的不竭生長,對荊芥的質量節製研討日趨深切。目前,常用的質量節製體例首要包含性狀辨彆、顯微辨彆、理化辨彆以及含量測定等。性狀辨彆首要通過察看荊芥的表麵形狀、色彩、氣味等特性來判定其真偽好壞。優良的荊芥應莖呈方柱形,大要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 3 - 5 羽狀分裂,裂片頎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花冠多脫落,宿萼鐘狀,先端 5 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玄色。

地理漫衍

藥理感化

荊芥,學名 Nepeta cataria L.,為唇形科荊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凡是高 30 - 100 厘米,莖直立,基部稍帶木質化,多分枝,呈四棱形,被灰紅色短柔毛。荊芥的葉片對生,具有特彆的形狀。葉片普通為卵形或三角狀心形,長 2 - 7 厘米,寬 1.5 - 4.5 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或截形,邊沿具粗圓齒或牙齒,上麵綠色,被極短硬毛,上麪灰紅色,被短柔毛,葉脈在上麵凸起,上麵凸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