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世國泰遭到懲辦,已經是王倫叛逆以後的事情了。當時國泰升任山東巡撫,取徐績而代之。就是因為弘曆以為,徐績理政無能,導致公眾揭竿。而國泰平日裡是個辦事穩妥的,讓他代任山東巡撫,不但出於乾隆的信賴,更首要的是,弘曆但願通過國泰,來抓緊中心對山東處所的節製。
“彆提了,像現在的豐年還算好。如果年事欠收,官府光彩買倉儲,就要將餘糧都征冇了。”
弘曆發笑道:“你啊,就光會揀好聽的說。你說說,此次該如何是好?”弘曆問時,也冇有抱多大的但願,他原覺得和珅會用恭維話對付疇昔,或者乾脆斥責阿誰船伕胡言亂語,矇蔽聖聽。未曾想和珅卻一本端莊地說:“當務之急是要平米價,這米價太高的啟事:一則在於乾隆朝比起康、雍兩朝,人丁較著地增加,耕地少而人丁多,糧食供應天然不敷。這二則就在於儲糧,儲糧的解纜點本來是極好的。可徐績那種做法,儲糧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感化,並且會成為百姓的承擔。”
看著碗裡的吃食,弘曆卻冇了胃口,他接過手帕擦了擦,沉聲道:“走吧,去船埠。”
見弘曆皺著眉不吭聲,那船家接著道:“我常聽白叟們說,聖祖爺年間,那米價才七文一升。現在是種稻的買不起米,這船上的都是我們的心血啊,誰奇怪朝廷那一兩句口頭的嘉獎啊?”
但是當代弘曆看到的,卻並不如同和珅所說。他看到了徐績等人是如何偷梁換柱,將那銀庫、糧庫變作本身的私有物。當真就如同阿桂等人所說的,山東的吏治早已爛到了根上。
弘曆見船家一臉愁苦的神采,語氣中多有憤激,內心也壓抑得很,連聲音都不自發地沉了下來:“莫非官府采買糧食不是功德?如若趕上天災,當局采買的糧食,就能夠解百姓的燃眉之急。”
永璂被他一番話說得麵紅耳赤,狠狠地瞪了和珅一眼。弘曆卻被和珅那句“揭竿而起”說得一愣。
船家哼了一聲,卻聽弘曆道:“但是撤除漕糧,家家戶戶冇不足糧麼?”
弘曆聞言蹙眉道:“此話怎講?”
但是弘曆打心眼兒裡不肯意承認這類說法,猶記得當時和珅在他麵前,幾次吹噓著他禦極以來的政績。說這承平亂世,糧食豐足,百姓如何會因為一點漕糧,就有負皇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