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風景舊曾諳_14第六回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卻說第二日章回晨起,與太夫人問安並用早餐後,便請了一間淨室,親身掃案焚香,又換衣沐浴,先沉心靜氣研了一大缸墨,而後另取一隻小硯,重新研了墨汁做謄寫之用。落筆前,又冷靜唸誦了兩邊《心經》,這才慎重下筆,倒是謄寫的《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一卷。

章回坐在艙裡,笑罵道:“這小猴兒,又現形!還測風測水,當起屋造牆看地相麼?一會子到運河上頭再鬨不休,謹慎跌下水去,被大魚吃掉。”

章太夫人先不答,眼睛把林如海上高低下看一遍,這才漸漸笑道:“我平時也不常問他們小人兒家這些。隻是聽他伯父講,在曆家名家人物裡頭,他對同叔很有些偏疼,和過好幾首《浣溪沙》、《鵲踏枝》。不過,到底才十幾歲人,間隔大晏風韻,差了不是一步兩步。”

章回忙向那船工說一句“水老哥,先不開動。”跟著到艙中,扣了謝楷肩,問:“這是如何說?”

四六,就是駢文,與散文相對的。話說我們現在熟諳的古文名篇大多是散文,也就是句式比較自在,長是非短不強求對仗的,比如歐陽修的《酒徒亭記》、蘇軾的前後《赤壁賦》等等。而大師最熟諳的駢文,大抵是王勃的《滕王閣序》。

章太夫人考慮一回,點頭道:“汪浮溪的四六最好,閎麗高深,傑然天下。詩作也是清爽洞達,寄興深遠的。小子們讀來倒是恰好。”望著林如海,道:“不愧是探花公,見地到底不凡。”

這進寶是章回讀書時候偶爾買來,留在身邊做書童伴讀也隻得一年時候不足,還未分開過南京。此次隨章回返家,進到船上,別緻歡樂不已,這裡看看那邊摸摸,又與船家小子閒話,一刻都不能停歇。口中還直說:“可要回常州家去了,就是這艘船!不曉得速率可快?對咯,象少爺說船行水中,最有花腔,還好測風測水,比那府裡後花圃水槽子裡強百倍千倍。”

章回笑笑,隻向他隨便一擺手。謝楷也不見外,拈了點心便吃喝起來。一時船早逆流東下,離了船埠,往延陵古邑、常州名城而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