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雜誌》報導:源豐潤津門分號停業,津門總商會不得不幫忙各商家向大清、交通、誌成和直隸四家銀行借銀100萬兩以穩定民氣。
“又有新的股票出售了!”有人站在視窗喊道,頓時人群如同瘋了普通衝搶疇昔,人擠大家推人,有人直接拿著金條大喊我買我買,又有人被推倒在地高喊:“我的銀子呢,我的銀子那裡去了。”天然冇有人會在乎他,大師的目標隻要一個,那就是贏利,買股票。
早在1869年SH便有了中國第一家處置股票買賣的本國商號,當時叫做經紀商會,1891年外商又在SH建立了SH股分公所,1905年改名為SH眾業公所。它的首要感化是幫忙本國橡膠公司發賣股票、公司債券,南洋一代的橡膠園債券,以及替清當局發賣國債。因為當時清當局信譽較低,以是這座由英法美三國結合建立的SH眾業公所便成為淞滬最具有權威性的股票買賣所。
乾甚麼事兒都要有本錢,特彆是炒股票,冇本錢如何炒股票?
洋人不斷地把倫敦的市場行情傳播到S海:一家公司發行100萬英鎊的股票,成果半小時即告售罄;一種麵值10元的股票,最高時漲到180元;另一種麵值100元的股票,最高時漲到700元。這類行情極大地刺激了S海投資者的信心,從而鞭策S海橡膠股票的瘋漲。宣統元年12月1日,蘭格誌公司的股票為920兩,到次年2月19日便上漲至1675兩,另一家橡膠公司地磅公司的股票宣統元年1月10日是25兩,一個半月後即漲到50兩,很多人實現了一夜暴富的神話。
此次金融風潮真正透露的是清朝末年陳腐的辦理體製已不能適應近代經濟的生長。在投機狂潮中,當局冇有對猖獗的投機采納一點辦法,股票暴跌後,先期開張的正元等錢莊還隻是中等範圍,固然對S海市道形成打擊,但打擊力畢竟有限,如果此時能妥為籌劃,風波仍在可節製的範圍以內。
1910年6月,倫敦市場行情暴跌。動靜傳來,橡膠股票行情一起狂泄。原值1675兩的蘭格誌股票跌到105兩。而洋人、洋行得動靜之先,率先脫手,囤積大量股票的華商成為買單者。陳逸卿喪失200餘萬兩,戴嘉寶喪失180餘兩,陸達生喪失120餘萬兩。,正元、謙餘錢莊率先開張,22日,兆康、森源錢莊關門,23日,元豐繼之;24日,會大等三莊又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