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國以後,王淩任散騎常侍,後遷充州刺史。黃初三年,曹丕伐吳,洞口之戰中,王淩破吳將呂範,因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將軍。太和二年,王淩伴同曹休出征,在夾石與吳軍遭受,魏軍得勝,王淩搏命突圍,使曹休得以撤退。
吳魏之間的戰役,比來的一次距現在也有六年多的時候了,吳嘉禾三年,魏青龍二年,也就是諸葛亮星殞五丈原的那一年,孫權曾親率雄師,想撥除魏國在淮南新立的那顆釘子合肥新城。
曹叡駕崩的動靜傳到了江東,孫權的第一個反應天然是以為機遇到臨了,但是進軍需求的是籌辦,孫權那怕再心切,一時之間也冇法籌辦起充足的軍隊和糧草來,以是伐魏之事,隻能臨時遲延下來。
但魏國苦心運營多年的東南防地又豈是那麼輕易就被攻破的,那怕是在西線戰事最為嚴峻的時候,魏都城冇有從東南戰線上抽調一兵一卒,固若金湯的東南防地讓孫權碰了一鼻子的灰,悻悻而返。
固然說屢戰屢敗,但孫權進取中原之心一向未死,隻是蜀國自從諸葛亮死了以後,休生養息,再無發兵的動機了,吳國這邊獨木難支,冇有合適的機遇,天然也不敢輕舉妄動。
而都督的人選,蔣濟保舉的是司馬懿,畢竟在朝諸將當中,誰也冇有司馬懿的資格高,西拒蜀國,南退東吳,北征遼東,司馬懿是軍功赫赫,論經曆,無人可出其右。
而孫禮倒是司馬懿的嫡派弟子,是司馬懿的死忠,王淩和司馬懿有隙,天然和孫禮的乾係不佳。
王淩出身於太原王氏,是漢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誅殺董卓以後為董卓餘部所殺,百口幾近死絕,隻要侄子王晨和王淩翻牆脫逃。王淩籍著王允的名聲,在幷州一帶很有聲望,被曹操征辟為掾屬。
這也是吳國最大的一次用兵範圍了,孫權率雄師十餘萬親征,除了一起主攻合肥新城以外,孫權還派出兩路人馬來管束魏軍,一起由陸遜、諸葛瑾率領一萬餘人進入江夏、沔口,進指襄陽;另一起由將軍孫韶、張承帶領進入淮河,直指廣陵、淮陰。
王淩並非是司馬懿一係的人,本著仇敵的仇敵是朋友的原則,曹爽為了對抗司馬懿,天然要拉攏王淩。
後轉任揚州刺史,幫手滿寵鎮守東南防地。
對於此次的北伐得勝,孫權一向是耿耿於懷的,實在此次北伐是東吳一次最好的機遇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在隴西拖住了魏國的主力,孫權想著趁虛而入,一舉拿下淮南,與諸葛亮共同,同謀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