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豪傑去抗日_第78回 史河之戰 五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想到了這些,韓行從速疾步往212團的批示所裡走去。

有一架敵機晃了一晃,明顯是被打中了翅膀,歪傾斜斜地往遠處飛去了。但是又一架敵機飛來,朝著構造炮的陣地就是2顆50公斤級的炸彈。“轟――”“轟――”

這個13師團本來是打擊安徽霍山的,8月28日,13師團衝破中國77軍陣地攻占霍山後,又向河南商城推動,9月2日,13師團攻占了葉家集後,連歇息也冇有歇息,就向史河策動了打擊。

中德軍事合作是以漸入飛騰,不但兩邊簽訂了《五年軍事產業生長打算》,德國還開端幫忙中國建立軍事產業,並在中國軍事產業尚未建成前向中國供應軍事設備,並且第四任德國軍事總參謀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大將在幫手中國整軍建軍方麵,提交《陸軍鼎新建議書》,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財力,起首建立一支設備精美練習有素的小型核心樹模武裝,再分批分期完成天下60個師的整編,他以為中國有如許60個師的精銳常備軍就足以對付各種狀況了,這就是國軍30年代60個整編師計劃的來源。

彆的,師轄2個彌補團,采取換裝德式設備時淘汰下來的新式設備。

陳瑞河是安徽合肥人,三十四五歲的模樣,頭戴德製m―35型鋼盔,腰跨著一支20響的駁殼槍,也來到了212團團部裡。

在抗戰初期,就是以這些顛末整軍的德式師擔負起中流砥柱的感化,闡揚了龐大的感化,當然也支出了龐大的捐軀。很多軍事汗青學家以為,如果抗戰再晚一年發作,將會有更多的中國軍隊接管先進的德式設備和德式戰術思惟練習,抗戰局麵起碼能夠說悲觀很多。

韓行帶著參謀部的張處長,另有特戰營的連續張小三排,來到了史河橋上。正巧,36師師長陳瑞河也在。

韓行冇慌著進212團批示部,而是沿著交通壕細心地察看了一番史河,看著看著,俄然發明瞭一個題目,就是史河上有幾處的處所特彆狹小,河水也就是有10多米寬,如果在此處用盛滿土的麻袋塞上去幾個點,上麵再用木板搭上,用不了多少時候,就構成了一座便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