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豪傑去抗日_第18回 呂世隆就任抗日縣長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1937年12月,恰是滴水成冰的時候,呂世隆於29日騎著一頭小毛驢,冒著砭骨的北風達到了莘縣縣城,他獨一的行李就是一床薄薄的棉被和一件棉大衣,張炳元等人也隨後達到了莘縣。天寒地凍,擋不住他們熾熱的心,稍作安設,立即派辦事員蘇群去馮海村接來了地下黨員馮子華,他的事情地點本來是在冠縣。

呂世隆,1937年上半年入黨,泰安城西李家莊村人,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經濟係門生,一二九門生活動中的骨乾。張炳元,天津勝芳鎮人,1936年入黨,北平燕京大學訊息係門生。他們隨平津逃亡門生於1937年夏天達到濟南,考入了第三個人軍政治事情職員練習班,畢業後達到聊城事情。

張舒禮是聞名共產黨員張鬱光的弟弟,他來到了觀城縣後,立即把莘縣呂世隆的那一些體例搬了過來,使觀城縣的抗日事情興旺地展開了起來。聊城政訓處又在觀城設了辦事處,有二十多位從聊城軍事教誨團、政治乾校畢業的共產黨員、民先隊員達到觀城事情,賜與了觀城縣很大的支撐。觀城縣的黨構造獲得了敏捷的生長,黨員的人數成倍增加,有些百姓黨的固執分子驚呼:“現在的觀城,的確成了共產黨的地盤。”

農會會員也停止了一些根基的練習,槍支被侵占隊占用了,農會會員就用紅纓槍、大刀、棍棒及常用的耕具鐵鍁、鋤頭停止練習。1938年秋後的一天,豔陽高照,莘縣萬餘農夫從四周八方湧進縣城,會合於城內東北角的廣場。在粗陋的主席台上方,吊掛著白布紅紙寫的橫幅“莘縣農夫閱兵大會”。台下萬頭攢動,紅纓槍的槍尖閃閃發亮,紅纓子和各種紙旗頂風擺動,標語聲此起彼伏。

馮子華頂著一身雪花出去,各自先容了一下身份後,張炳元向馮子華傳達了中共魯西特委的唆使:“你不要到冠縣去了,就在莘縣做黨的事情。”又指了指身邊的呂世隆說:“莘縣黨的事情由我們三人賣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