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豪傑去抗日_第18回 呂世隆就任抗日縣長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莘縣當局推行戰時的經濟政策,當時的標語是“抗日高於統統,有錢出錢,有力著力,有人出人”。呂世隆在推行縣政過程中,按照莘縣地廣民窮的環境,把農業所得稅改成累進稅,也就是財產越多,稅率越高,減輕了泛博貧下中農的承擔。減輕彆的捐稅,嚴禁高利貸,強迫地主富戶納糧,佈施費事農夫,號令規複家庭手產業,加強集市貿易的辦理,嚴懲犯警販子等辦法,使靠近絕境的莘縣經濟呈現了朝氣。

張炳元又宣佈:“書記張炳元、委員呂世隆、李集安。構造部長白雪亮、鼓吹部長馮子華,群工部長王惠卿。”

1938年5月,一支步隊俄然開到了南關外,要求進城。莘縣支隊覺得這是大股匪賊,果斷不開城門。厥後才曉得,這是百姓黨68軍的敵後挺進軍,到河北去的途中顛末莘縣。呂世隆擔憂該部進城後騷擾百姓,仍令不開城門。

張舒禮是聞名共產黨員張鬱光的弟弟,他來到了觀城縣後,立即把莘縣呂世隆的那一些體例搬了過來,使觀城縣的抗日事情興旺地展開了起來。聊城政訓處又在觀城設了辦事處,有二十多位從聊城軍事教誨團、政治乾校畢業的共產黨員、民先隊員達到觀城事情,賜與了觀城縣很大的支撐。觀城縣的黨構造獲得了敏捷的生長,黨員的人數成倍增加,有些百姓黨的固執分子驚呼:“現在的觀城,的確成了共產黨的地盤。”

張炳元站起來,向大師嚴厲地宣佈:“我正式宣佈,莘縣中共委員會,正式建立了。”

會後,各同道遵循縣委的同一佈署,展開了嚴峻而有序的事情。起首是建立抗日武裝,呂世隆把莘縣民團和原縣差人局職員及槍支收留起來,建立了莘縣支隊。呂世隆兼任大隊長,共產黨員晁蘇民為副大隊長,郭魯為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連,賣力守城、巡查、保持治安等任務。

為了支撐抗戰,莘縣一次向第六專署解款4萬元,為彆的各縣所不及。

1937年12月,恰是滴水成冰的時候,呂世隆於29日騎著一頭小毛驢,冒著砭骨的北風達到了莘縣縣城,他獨一的行李就是一床薄薄的棉被和一件棉大衣,張炳元等人也隨後達到了莘縣。天寒地凍,擋不住他們熾熱的心,稍作安設,立即派辦事員蘇群去馮海村接來了地下黨員馮子華,他的事情地點本來是在冠縣。

但是十個手指頭不普通齊,朝城縣,又是彆的一種環境。朝城,地處中國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的魯西平原上,陣勢平坦,氣候惱人,直到1956年才被撤消,現在劃爲山東省的莘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