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劉表立即命令調集親信停止商討,蔡瑁、張允、蒯良、蒯越四人一應而至。
張彥的使者率先到達了這裡,獲得劉璋的訪問,並且把新的益州牧的印綬,和少將軍銜的徽章交給了劉璋。
當時益州刺史郤儉在益州大事剝削,貪婪成風。漢靈帝命劉焉其前去益州拘繫郗儉,整飭吏治。因為門路不通,劉焉暫駐在荊州東界。此時郤儉已被黃巾賊馬相稱殺死,但是剛稱帝的幾日的馬相又被益州處置賈龍構造軍隊擊敗。賈龍因而驅逐劉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綿竹。劉焉上任後,任命賈龍為校尉,將他遷到綿竹居住。劉焉安撫收留逃竄背叛的人,死力實施寬大恩德的政策,但內心彆有圖謀。
不過,本來想領交州避禍的劉焉因為聽侍中董扶說益州有天子之氣,改成向朝廷要求為益州牧。因而漢靈帝以劉焉為監軍使者、益州牧,被封為陽城侯,命其前去益州。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劉焉更造作乘輿車重千餘,欲稱帝。就在此時,荊州牧劉表便上言朝廷,說劉焉盤據益州,彷彿有造反的跡象,反而引發了劉焉的重視,不敢再有甚麼大行動。
但是正如趙韙說的那樣,劉璋確切過分軟弱,冇有劉焉的那種進取之心,固然益州仍然處在半獨立狀況,但是劈麵對漢中張魯的日趨強大之時,劉璋卻無計可施,常常被張魯欺負,其部下的仁人誌士,都思得明主。
正如孫權所預感的一樣,張彥派來的使者還冇有到達荊州,張彥鼎新的動靜就已經傳到了荊州。
同時,劉璋讓東州兵將領封閉從益州通往荊州的門路,完整的與劉表斷絕乾係。
天下諸侯討伐董卓之時,劉焉也拒不出兵,保州自守。犍為太守任岐及之前平亂有功的賈龍在司徒趙謙的遊說下起兵反對劉焉,趙謙又受命率軍進益州,但是因賈龍等被劉焉擊殺,因而撤兵。
但是劉璋脾氣脆弱,加上其父生前想稱帝,卻因為劉表的一個奏書而冇有完用心中的霸業,以是劉璋並未對劉表的使者加以禮遇。彆的,在劉璋安定趙韙兵變的時候,劉表收留了多量從益州叛逃的職員,而此中還包含趙韙的家人,讓劉璋未能將趙韙斬草除根。因而,劉璋對劉表也冇有甚麼好感。
劉焉身後,其子劉璋便代替了父位,擔當了益州牧和陽城侯的爵位。不過,劉焉的部下趙韙卻以為劉璋過分軟弱,不敷以震懾全州,便暗害造反,取而代之,成果事情泄漏,劉璋便藉助“東州兵”的權勢,安定了趙韙的兵變,逐步穩定了本身在益州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