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光陰滄桑的萬年橋上,瞧著橋下河水悠但是過,陶灼華的目光悠悠遠遠,始終是近鄉情怯的畏縮。她婉拒了蘇梓琴的一再相邀,隻在陶府同她見了一麵。
時過境遷,正房裡冇有再擺陶婉如的牌位,而是掛了幅精美的蘇繡肖像。
蘇梓琴先於陶灼華兩日到了青州府,將她將迴歸的動靜說與蘇世賢,隻望能替兩人解高興結。蘇世賢沉吟很久,卻隻是微微一歎,向蘇梓琴說道:“凡事不成強求,我不怕呈現在灼華麵前遭她嫌棄,隻怕勾起她的悲傷,不見也罷。”
雖與蘇梓琴說得敞亮,蘇世賢這幾日卻如坐鍼氈。他冇有臉去陶府見陶灼華一麵,隻能每日拿根魚杆做粉飾,瞅著來路望眼欲穿。
城裡逛完了,再借送甄三娘返回小巧山之際,連山下的井塘古村也瞧了個遍。何子岑冷靜等候著,陶灼華卻始終不提叫她夢繞魂牽的洋溪湖畔。
“晟兒乖,來母親這裡”,陶灼華收斂了情感,從何子岑懷中接過兒子,慈愛地替他拭去淚水,再指著陶婉如的繪像道:“晟兒,這是你外祖母,便是母親的母親。母親跟晟兒這般大的時候,便跟著你外祖母住在這裡。”
“子岑、子岑,你不是一向想去瞧一瞧我立下無字碑的處所麼?”她淡然回過甚來,望望一向溫馨等候的何子岑:“感謝你給我這很多時候,讓我將舊事重新理清。範公亭內、洋溪湖畔,這個處所我終歸要去。”
湖畔垂釣的人身披蓑衣,那魚鉤彎彎垂向水麵,上頭魚餌早空,卻一向忘了重新提起。半夏撐著素麵竹傘立在一旁,固然一語不發,臉上倒是滿滿的疼惜。
墓碑被一小片經心栽植的菊圃環繞,因是季候未放,菊花並未綻放,卻有幾枝吐了苞,濛濛細雨中格外翠綠蒼翠。
陶婉如與陶灼華的昔日所居的院子還是保持著原樣,不大的院落間碧碧梧遮天,紅磚花圃間遍植了海棠。錯落有致的假山石上,是一盆一盆風韻各彆的迎春,被匠人經心腸修剪過,此時恰是濃碧森森,抖擻著勃勃朝氣。
宿世與此生再次堆疊,陶灼華不成置信地跑了疇昔,待瞧見墓碑上的名字是陶婉如時,心間驀地一鬆,卻又狠狠一痛,連呼吸都沉滯起來。
此前陶婉如雲門山麓的墳塚已然被瑞安破壞,唯有洋溪湖中還灑著她的半抔骨灰。若想去那邊祭奠陶婉如,便須得同隱居在湖畔的蘇世賢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