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淩晨開端,王府上高低下、裡裡外外忙得不成開交。
此時的項羽身穿一件淡藍色錦袍,頭戴真絲纓冠,正在會客堂內的方磚地上焦心腸踱來踱去,不時叮嚀下人們到王府門前望風,看看客人到底來了冇有。
“啟稟大王,方纔有人送來幾封手劄,請大王禦覽。”
“父王莫急,兒臣先給您倒杯茶潤潤嗓子。這些人不來赴宴,不也是當初我們料想當中的事嘛,父王何必氣惱。”
一向繁忙到了傍晚時分太陽西沉,纔將宴會的統統事項都購置好當。
想當年钜鹿之戰,我破釜沉舟,大破王離、章邯兩雄師團,十幾路諸侯搶先拜見,莫敢不從,那是多麼的威風!
“凡事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才氣更好地瞭解對方的態度。如當代族們之以是不再支撐父王,一來是擔憂父王打不過劉邦,恐遭池魚之殃;二來則是想向您索要更多的好處。
這一天,到了項羽宴請五位族長的日子。
如此軟硬兼施、文武並用,信賴他們會衡量清楚孰輕孰重。”
張掛燈籠的、打掃衛生的、采買物品的、製作菜肴的……府內世人紛繁繁忙起來,馬不斷蹄為今晚的大宴做籌辦。
項羽略有些驚奇地望著項隆,他活力歸活力,可也並不想真的與世家大族撕破臉。此時聽到項隆要與世族兵器相向,也不由有些不測,問項隆:
“父王請他們前來赴宴,那是以禮相待。而他們不來,則先失了禮數,倘若接下來我再對他們兵器相向,想來他們也無話可說了。”
實在這倒不是項隆故作平靜,而是他在心中已經有了成算,曉得這些世家想來是不會赴宴了。
固然信中的筆跡和語氣各不不異,但內容倒是出奇的分歧,大略是甚麼“剋日偶感風寒,略有小疾,感激大王美意相邀,恕不能親身前去”之類的話頭。
“兒臣想,我們無妨……,想來定可收得奇效。”
項隆一笑,對迷惑不解的項羽解釋說:
既如此,我們便可從這兩方麵動手,一方麵讓他們信賴父王您會獲得終究的勝利,另一方麵,則承諾給他們更多好處。
“這群混賬,真是給臉不要臉,真當覺得我項羽何如不了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