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丈佳耦傳聞,苦在心頭,免不得萬分悲傷。昭君見了父母,倒身下拜,俯伏地下,非常哀思,昏死在地。國丈佳耦離坐,吃緊扶起昭君,連叫:“娘娘復甦。”過了一會,方醒過來,含著眼淚叫聲:“爹爹、母親空養女兒一場,孤負兩大人哺育之恩,現在事光臨頭,不由自主了。”國丈道:“娘娘前去和番,乃是赤忱報國,萬死難辭,若老臣能夠替得娘娘,死也甘心。”昭君道:“女兒被奸臣所害,若生一個兄弟,學成技藝,也可代國度報仇,無法是個妹子!爹孃難為扶養,從今不要記念女孩了。”說罷,嫡親三口捧首大哭。漢王也是淚流不止。昭君又叫聲:“陛下,不幸薄命的二老,望陛下好都雅待。”漢霸道:“這個天然,不消美人叮嚀。”
欽命征南大元帥婁致書於大漢天子駕前:竊聞立國之君,全以樸拙為主,從未有狡計百出,以詐待人者也。今瞞天之計已破,權宜之心不端,隻可矇混於朝夕,不免閃現於目前。仰知我主日夜思惟昭君,一日昭君不到我國,一日不肯罷兵者也。今又帶兵二十萬,戰將百員,候於雁門關,如果知機,快將真昭君獻出,我國馬上罷兵,永為和好;若再抵拒,大兵到日,得人得地,玉石俱焚。特具戰書,附表投上,或和或戰,立候一決,我國列兵以待。
昭君傳聞,隻是苦在心頭,與漢王說了一夜,不覺已是五更,漢王彆了昭君,臨朝堆積兩班文武。朝參已畢,即下旨:“令王昭君出塞和番。”文武傳聞,俱皆感喟。旨到西宮,召到昭君,不搽脂粉,也不精裝,一起哭啼啼出了宮門,到得殿上,拜見漢霸道:“妾今往北和番,乞恩與父母一彆。”漢王準奏。旨下召到一雙皇親,上殿拜王二十四拜,口呼萬歲,漢王連叫平身,一旁賜坐。國丈佳耦謝坐,坐定問道:“我主召臣,有何見諭?”漢王便把延壽將人圖獻與番邦,挑動兵戈,累得孤損兵折將,無可何如,眾臣保本,寧舍美人,要保江山,本日命你女兒前去和番,與父母當殿告彆的話說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