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探花郎姓高名覃,乃江左王謝後輩,他少年得誌,十六歲就科試簪花,前後幫手了三位天子,平生大起大落,福澤百姓無數,後被錄入野史《名臣傳》。
待吃得一會兒,明蘭叫人在廳前的小小八角亭中開了戲,一班樂工帶著鼓板,曲笛和三絃等樂器,另打扮好的幾位女先兒魚貫入亭,順次請年長女客點過曲牌後,這便開弦起鼓,那油粉戲裝的伶人依依呀呀的唱了起來。
她用力扯了下炳二太太的胳膊,強笑著低聲道:“你胡咧咧甚麼呀?公婆尚在,你往哪兒搬呀!”炳二太太也不知是真傻還是裝傻,竟然徑直道:“那我們這房都搬過來不就是了?”
明蘭側頭不語,關於分炊,這裡頭的隱情她也是比來才曉得。
這故事很爛俗,但卻很動聽,因為這齣戲是真有其事,講的是前朝一段奇緣。
高覃果斷要娶她,江左高家卻死活不承諾,這件事鬨的天下皆知,連販子街坊都熱中議論;最後,高覃決然放棄似錦出息,棄職去銜,還被高家辭退宗祠,趕削髮門。
劇情提要以下:話說某朝中期,一名名妓人緣際會結識了一名少年探花郎,兩人雖貴賤殊途,但卻一見仍舊,傾慕相愛;後探花郎雖將名妓贖身併入了良籍,然家門容不下煙花女子。這名妓倒也剛烈,直接留信出走,並勸探花郎另娶高門淑女為妻。
最後當然是大團聚結局,才子才子琴瑟和鳴,白頭偕老,兒孫合座。
坐劈麵的煊大太太從速接過話茬,笑道:“那也得有這心機才成呀,若如果我呀,就是給了我這麼個好處所,我也想不出這麼個好點子!弟妹到底是讀書人家出來的。”
這齣戲自前朝起,近百年來始終盛演不衰,女眷們特彆鐘愛。
廳亭之間隔有一脈淺池碧水,其間隻用兩尺餘寬的青石板鋪了條五六步長的短橋,水聲浮動,隔著旖旎花影碧樹,隔水而望,淡若煙華,景色音色俱是極好。
探花郎遍尋愛人不得,隻得從父母之命,多年後,新鰥的探花郎被點為巡邊禦史,於邊陲巡查之際恰遇羯奴大肆進犯,探花郎帶領軍民死力抵擋,然敵眾我寡,眼看援兵遲遲未到,就要城破身故,探花郎都已把劍架在脖子上了,這時俄然羯奴中帳大營大亂;探花郎抓住機會,從速叮嚀守城官兵趁機急襲,公然到手,危急自解。
顧府初次辦筵,葛大娘儘力以赴,拿出看家本領,雞鴨魚肉等通例大菜不說,山珍海味也是很多的,一道山蘑木耳爆炒鴨珍,一道甜酸鳳梨排骨,一道竹筒芝麻銀鱔羹,另有一道雙菇醬悶裡脊肉,格外鮮美適口,吃的世人頗是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