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強走近幾步,靠近楓香樹說道:“楓香樹和楓樹可不一樣,楓香樹屬於蕈樹科楓楓香樹屬,而楓樹則屬於槭樹科槭屬。
值得重視的是,“七亭”不包含閩山第一亭,也就是中間位於山腳下的阿誰亭子。”
七亭第一亭是“東際亭”,而過閩山第一亭就是東際橋,也就是我們現在正在走的路,也是始建於南宋,厥後明崇禎十一年福州名流、晚明大臣曹學佺重修。
楓香脂是楓香樹分泌的具有香味的樹脂,如晉代嵇含編撰的《南邊草木狀》中寫道:楓香,樹似白楊,葉圓而歧分;有脂而香,其大如鴨卵。
前麵這個名字是來自這裡原有的一塊石碑,上麵大書“祝聖萬年山”五個字,傳說是宋人筆跡,不過厥後丟失了。
東際橋上本來有東際亭,1998年重修後改落款為“天亭”。
[大抵時候罵我:應當不是三角槭,主播不會在同一個植物上麵華侈時候,特彆是語氣還像是看好戲的模樣……]
像明朝王象晉的《群芳譜》記錄:楓,一名楓香,一名靈楓,一名欇欇……葉圓而作歧,有三角而香,霜後丹。
[大哥神機奇謀:三角槭!這是三角槭!]
彆的從漫衍地區來看,楓香樹凡是生於我國秦嶺及淮河以南,而槭樹屬的楓樹多生於東北、華北等北方地區。”
彆的楓香樹的葉片凡是為三裂,邊沿有鋸齒,而楓樹的葉片種類更多,包含五裂和七裂的葉片。
另有清朝陳淏子的《花境》曾描述“楓樹一經霜後,黃儘皆赤,故名‘丹楓’,秋色之最好者。”
至於亭子最後是南宋期間建的,元朝重修時候,以朱熹來鼓山時的題字“閩山第一”為額,是以也改了名字。
[恭喜你翻開了:好費事啊!]
[咕咕咕子:染布啊,有點興趣了。]
在染色完成後,將布料浸入沸水中脫去楓香油脂,這就閃現出了紅色紋樣,不過脫脂後還要再經曆淨水漂洗、捶打織物,晾曬、碾劃一一係列步調,如許楓香染成品纔算是完成了。”
康強哂然一笑。
而康強回想了一下關於楓香樹的內容,隨即麵前一亮說道:“傳聞貴州的東南部傳播著一種奇特的染織技藝——楓香染,這個技藝能夠說記錄了布依族、苗族、瑤族與漢族文明融會的汗青陳跡。
而按照清黃任《鼓山誌》記錄,“祝聖萬年山”也是鼓山的彆稱。
將鏡頭反轉,數棵葉子三裂的大樹映入視線。
這也能看出楓香樹的大抵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