誑詐耶?若信其言,此等小人,和與反麵之大事,何得而知?若不信,則至此時,出使之人何無一信來報?恐其事已實,故遣此人持書往之。我本誠懇欲和,是乃至書往。人或可欺,天
崇禎2年7月3日,袁崇煥終究複書了:
崇禎2年7月初10,皇太極複書:
十八日,遣趙落第致書雲:金國汗致書於大明國諸臣。我欲停戰以享承平,曾屈尊遣使媾和。據聞王兵部、孫道員願爭戰而不肯和好等語。爾等洵屬憂國之臣,如古之張良,陳平及諸葛亮、周瑜,文武雙全,出而為將能禦敵,其入而為拍能治民。則爾等之言為是也,不然,則發兵致討,軍士被殺,群眾被掠,爾等出而不戰,袖手坐觀;我欲修好,爾覆敗和議,不
意義是,你要規定版圖,那麼我們這邊很多人的祖墳都在你們那邊這如何行?這類計劃我是不會上報的。你擔憂遭到察哈爾部的報酬,如果你遵循端方就不會遭到這類報酬,至於要刻印的事,一時跟你說不清楚。
十六日,趙落第齎書至。書雲:奉帝命巡邊調兵之兵部尚書袁答信於汗陛下。遺來使齎答信二函還。今觀趙落第複來之信,始知汗順天造福之善心。所謂人言何足信,軍機大事,
崇禎2年7月16日,袁崇煥複書:
崇禎2年7月18日,皇太極又寫了一封給明朝朝廷的信:
外人何故得知者,唯汗撫心自問,乃以副天心耳!天之心即汗之心,亦即我之心也。汗若誠懇,我豈可弄虛;汗若實心,我豈可作假。兩國興衰均在於天,子虛何用?唯十載軍旅,欲一旦罷之,雖奮力為之,亦非三四人所能勝任,及三言兩語所能告終者也。總之,在於汗之心矣。白喇嘛曾見我兩次。請再思之。
可欺乎?爾等本無誠意乎?不則聽何讒言耶?若不遣還去使,其數人之增減,無礙大局,若失期義,則人將不複書矣!天意亦願停戰而享承平,去奸偽而行忠信也。倘厭承平而願兵戈以棄忠信而尚奸偽,則孰是孰非,唯天鑒之。
袁崇煥回了3封。7月最後一封信中皇太極已經認定和談冇有希冀因而開端實施繞道蒙古打擊明朝的打算,10月攻進長城。當然也有能夠皇太極本來就冇有籌算和談,他寫這麼多信也是為了麻痹對方為打擊做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