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川鐵橋完工當日,景王親率文武百官步行過橋,橋麵橡膠板按《禹貢》九州方位鋪裝,每塊板上刻工器監匠人名款。「此橋非為禦敵,乃通民氣。」景王敲擊橋欄上的工禾紋,「凡日本匠人,皆可在板上刻名,與唐野生匠同列青史。」百姓圍觀時,見匠人當場演示「炒鋼法」煉製橋釘,熟鐵水如赤龍入模,輔以橡膠皮郛鼓風,竟無黑煙——此乃青禾改進的人力鼓風技術,以橡膠加強氣密性,較傳統牛皮效力倍增。
六角氏在觀音寺城前佈陣,「和州鐵炮」隊擺出「鶴翼陣」,試圖以傳統戰術對抗明軍。景王卻命艦隊停靠澱川北岸,親率神銳銃手在南岸列成「工器方陣」——五千銃手按十二地支方位排布,熟鐵護頸連成銀牆,七道膛線的銃管折射晨光。「讓倭寇先攻。」景王對王銳說道,「工器之威,當讓其心折。」
是夜,景王在室町禦所批閱《工器都護府條例》,青禾呈上改進後的橡膠止血帶:「以鬆脂浸泡去澀,可保傷員無腐壞之患。」景王點頭,在條例開端講明:「工器之用,當以生民為念。」窗外,工器鐵橋的鉛鈴聲與琵琶湖的蛙鳴相和,遠處甲斐山脈的表麵被工器燈塔照亮,如同一幅鐵與火織就的「日月工器圖」。
工器五年春正月,王銳率「日月海軍」溯澱川而上,三百六十架明瞳炮佈陣船頭,炮身「工器破虜」銘文在朝陽下鎏金。足利義晴在伏見城天守閣瞥見艦隊桅杆如鐵林蔽日,每艘樓船船麵的明瞳炮均指向天空——這是明軍「不擊不戰之城」的禮節,炮口朝天以示「先禮後兵」。景王朱載錤站立旗艦船麵,身著繡工禾紋的明黃戰袍,腰間工器脅差未出鞘,卻在陽光下折射寒光。
仲春望日,伏見城停止「工器受禪」典禮。景王身著大明親王冕服,在明兵工器衛「鐵壁陣」保護下登上受禪台。台基由熟鐵澆築,四周立十二根鉛製望柱,每柱刻工禾紋與《天工開物》金句。足利義晴捧著「征夷大將軍」印信,在明軍神銳銃隊的諦視下拾級而上,每一步都踏在刻有「工器興國」的青銅磚上,磚下埋冇的鉛鈴隨腳步輕響,如天籟合鳴。
「此乃《武經總要》『疊陣』改進。」景王對青禾解釋,「以拆分機計算定節拍,可讓火銃聲如戰鼓,亂敵心神。」公然,明軍齊射的節拍與澱川浪聲相合,構整天然戰陣樂律,倭寇未戰已先喪膽。當明軍「工器衝車」碾碎鹿角拒馬時,六角義賢望著明軍陣列中「日月工器」大旗,俄然擲刀跪地:「唐野生器如日月臨空,非人力可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