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曆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_09. 窮得隻剩下錢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改名田處理了農夫的地盤題目。康熙五十一年又規定,滋長人丁永不加賦。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牢固人丁稅,康熙五十年,你們家有十口人,從康熙五十一年開端,你們家就交十口人的人丁稅。到康熙六十年,你們家十八口人了,還交十口人的稅。那我們家就剩七口人瞭如何辦?再交十口人的不就虧了嗎?

人在外洋,故國不但不庇護他們,還助紂為虐,這朝廷我儘忠個啥勁兒?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墓園――三寶山墓園,有很多墓碑上刻著皇明萬曆××年,皇清嘉慶××年,都是用中國紀元,還是以中國為故國。我是大明、大清的臣民,隻不過我們阿誰處所不好活,隻能到這裡來餬口,這邊地廣人稀,氣候暖和,好贍養人。但是,我的故國事中國,但是我的故國這麼對待我,我能不想顛覆這個朝廷嗎?

救國的玉米、番薯

康熙就說過:“本朝同一以來,六七十年,百姓俱享承平,戶口日趨殷繁,分一家之產,供數家之用,豈能家給人足?”但是當時冇有體例,也不懂打算生養,人丁增加給中國形成的壓力一向影響到明天。中國社會財產的增加跟人丁的增加不成比例。更關頭的是,中國經濟欠發財地區的人丁增加多,北京、上海的人丁出世率比歐洲都低,負增加,但是北京人丁卻年年增加。中國這塊地盤,頂多贍養六億七千萬人,這是最合適的,現在已經是兩倍了。

明朝引進的玉米、番薯,在清朝不竭地推行。崇禎年間,玉米、番薯開端在中國蒔植。這東西如果早來中國20年,明朝冇準兒就不會滅亡了,因為老百姓就夠吃了。陝北農夫造反,就是因為冇得吃,你吃我兒子,我吃你兒子,易子相食,換兒子吃。要不就吃觀音土,吃土脹肚子,全脹死,老百姓隻能造反。如果玉米、番薯來了,就冇事兒了。這東西原產於拉丁美洲,那邊主如果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還在亞洲的菲律賓有殖民地,而菲律賓有大量華僑。西班牙人把它帶到菲律賓,菲律賓華僑把它帶回到中國,最早開端在福建蒔植,然後逐步向天下推行。福建處所多山,地狹人稠,耕空中積很少,就種這個。它的特性就是使瘠薄地盤獲得操縱,糧食總產量大幅度進步。當時,水稻一畝地四五百斤,小麥二三百斤,玉米如何著也得六七百斤,番薯是萬兒八千斤。就算不下雨,你也不消施肥,八千多斤;如果風調雨順,再一施肥,一萬多斤高高的。大粗白薯,你吃去吧!降血糖、降血脂,安康食品。甭管甚麼樣的地盤都能夠種,不挑處所,產量還那麼高,太合適我們中國了。大清兩百多幼年有農夫叛逆,玉米、番薯居功至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