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曆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_04. “漢化”輔導班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30歲以上的官員年事大的,三年內學會漢語,不然這個官彆當。30歲以下的官員你們年青,半年內學會漢語,製止講鮮卑語。鮮卑是汗青上那麼牛的一個民族,到現在連土話都不會說了。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以書同文最成心義。中華民族,這麼多人,就算是漢族,說話也南腔北調,N多種方言。現在好歹寫出來是一樣的,如果冇有秦始皇的書同文,中國就跟歐洲一樣,分裂了。歐洲好多國度的筆墨看著都近似,但是不一樣。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相互都能聽得懂,就跟我們方言似的,但是人家愣分裂成那麼多國度,啟事之一能夠就是它冇有同一的筆墨。以是現在國度大力推行淺顯話,很有事理。

衣服和姓改完以後,皇高低旨官員都得說漢語。

為甚麼要遷到洛陽?孝文帝公佈一道聖旨,說我國度“興自北土”,國度從北方發源。“徙居平城”,遷到了山西。“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我們固然富有四海,但是文軌未一,冇有書同文車同軌。“其間用武之地”,平城這個處所啊隻合適兵戈,窮鄉僻壤甚麼都不產(明天曉得有煤,那會兒也不曉得,曉得了挖出來也不能吃)。北邊挨著草原上崛起的一個強大的新民族柔然,這個民族太強大了,北魏打不過。柔然厥後被突厥打敗,西遷到了歐洲,就是歐洲所說的阿瓦爾人,明天的保加利亞人能夠就是柔然人的後代。“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這個處所要竄改咱鮮卑的舊俗太難了,平城這個處所鮮卑的舊權勢太強大。如何辦?咱遷都。往哪兒遷?“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肆,光宅中原。”朕為甚麼要遷都,因為平城這個處所不好,“用武之地,移風易俗,信為甚難”。而“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肆,光宅中原”。崤函指的是崤山、函穀關。誰在那兒?長安地點,周秦漢唐十一朝故都。“河洛王裡”,洛陽是王裡,東周、東漢、曹魏、西晉都在此定都,算上北魏,已經是第五個在洛陽定都的王朝了。洛陽是九朝古都,當然前麵那幾個就冇有甚麼太能提得起穿得上了,包含五代十國的後唐也在這兒定都。“若問古今榮枯事,請君隻看洛陽城”就是這個意義。以是“因茲大肆,光宅中原”,我要向當代漢民族的帝王那樣去中原。他不以為本身是少數民族了,我也要占有中原,我是中國的正統,以是我要遷都。

除了打扮外,趁便說一下飲食。本來中原人說吃餅,是湯餅,就是餛飩不放餡兒的片湯,中原人的餅就是那玩意兒。明天大師吃的餅都是胡餅,是少數民族發明的,因為他不能騎在頓時端一鍋片湯,要便利隨身照顧。中原人厥後發明他的東西確切便利,明天我們愛吃的涮羊肉就是少數民族發明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