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曆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_03. 翻著花樣兒鞏固政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實施更戍法,就是將禁軍一分為二,一半留守都城,一半遠去邊疆或者處所,二者每一年或兩年必須換防一次。如許一是為了風俗勞苦不怠惰,二是為了防備兵變產生,推行“將兵分離”政策。因為,第一,按照宋朝的官製,有實權統軍的將領一半都是天子臨時指派的,並冇有牢固的人選;第二是因為統帥並不隨地易防,天子讓他在哪兒守著,他就必須在哪兒守著,兵士能夠換處所,統帥卻不成以。因而如許就形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麵。

趙匡胤為了豆割宰相的權力,還另設參知政事,實為副相,分掌民政;又以樞密使主管軍政;再以三司使總領財務。以是在宋朝,凡是具有宰相這一官稱的人,隻意味著他具有宰相的資格和能夠支付宰相的俸祿,並不料味著他真的就是宰相了。隻要天子調派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他才氣算是實際的宰相。這類繞山繞水的乾部軌製,常常會使我們在碰到大宋帝國的官職稱呼時,一頭霧水,完整找不到北。比如,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判中書費事這個稱呼,實際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但在字麵上,它的意義是尚書省副首長兼中書省副首長,然後代理中書省首長。是以,名為“百官之長”的宰相,實際上並冇有甚麼權力。

比如在清朝,就有懋勤殿勾到。天子在懋勤殿用硃筆將死囚姓名勾去,表示批準,又稱“勾決”或“勾到”。勾決谘文下達便可履行極刑。勾一小我,大臣就要下跪三次給他討情,上天有好生之德,請皇上恩準。皇上說這傢夥太壞,勾了,但大臣還是每一小我要要求三回,彆殺他,上天有好生之德。實在也就是做個模樣。因為普通判極刑的都是大奸大惡之人,勾了就完了。

北宋不但收繳了處所的財權,還限定藩鎮享有的貿易特權,嚴禁官員買賣貨色,更不答應將經商當作第二職業,操縱官職之便賺取外快。因為“外州無守財”,朝廷便得以節製天下財務,導致宋朝的“天下支用,悉出於三司”。

收其精兵再分權

趙匡胤即位以後,還從各方麵加強禁軍的氣力。他派使臣去各地征兵,遴選精乾的兵士彌補禁軍,還常常親身練習、校閱,賜與很高的報酬。為了遴選合格的兵士,趙匡胤還遴選強健兵士作為榜樣,送到天下各地,讓處所還是招募。厥後發明如許很不便利,因而改用木偶,遵循規定尺寸製作木偶,將做好的木偶再下發給處所官,讓他們遵循模型來遴選,非常嚴格。可見宋太祖對於禁軍的身材本質要求是多麼高。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