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了住房分派題目,鎮裡的人手逐步得閒,李康迫不及待的將修路打算搬上日程。
冇錯,李康思前想後,還是決定加上“克”和“噸”。“石”已經被用於容積單位,不再合適做重量單位,而“鈞”“銖”之流本就小眾,人們的接管承度跟“克”和“噸”差未幾,但李康本身更情願利用熟諳的“克”和“噸”,以是他判定加了這兩個單位。
再看看我們本身造的板屋,冇有比較就冇有傷害啊!
除了單位稱呼是采取的趙嗣業等人的定見,其他的進製之類的滿是李康的意義,靠近於當代單位。主如果當代的單位進製太令人蛋疼了,一斤十六兩,一兩二十四銖甚麼的也不曉得是哪個腦抽的傢夥想出來的(說不定人家當時還是按照五行八卦陰陽輪轉推算出來的呢)。
隻是下次商隊出行,就會又多了一項首要任務,儘能夠多的彙集這類種子,越多越好,不設上限,且是耐久任務。
等人都趕到公示欄處時,發明那兒的空位上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著幾件東西,有像尺子的長木條,有像秤砣的鐵疙瘩,另有幾隻木桶和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