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從未如此熱血: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_★能拔膿的就是好膏藥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英軍有著本身固有的傳統和高傲,並不輕易被招降。山下非常清楚這一點,要不然的話,馬來西亞登岸的時候,早就送勸降書了。

那麼,利用軍隊行不可?也難。帕西瓦爾給貝內特列了一堆“難”:英國軍官和印度兵的乾係不好,英國兵和澳兵的乾係也不咋的,就算是印度兵,分歧種姓之間也相互看不紮眼,誰見誰都討厭,你究竟抽哪一個為好?

帕西瓦爾恐怕軍港設施落到日軍手中,提出乾脆把軍港設施全數粉碎掉。

帕西瓦爾一如既往地擺出了一副苦瓜臉,他擔憂這會擺盪民氣,說是要業主開會才氣決定,而業主獲得3月1日才氣開會。

因喪失較大,近衛師團人性大發,一起上亂刺亂砍,將全數英軍俘虜都搏鬥了。對日軍來講,這類嚴峻違背國際法的大搏鬥不過是家常便飯,在承平洋戰役中司空見慣。

山下將司令部移至巴魯王宮的高塔上,此處可俯視柔佛水道,但同時也在英聯軍的炮火射程以內。

西北岸是一片長滿熱動員物的池沼地,叢林麵積達400英裡。設想者以為,如許的地形,仇敵將難以通過,因而便未做設防。這當然是一個笨拙的決定,它使得東北要塞區成了一道英國式的馬其諾防地――統統要塞炮都是麵向大海,且轉角有限,對身後的西北方向能夠說是完整無能為力。

新加坡要塞的設想者覺得叢林能夠天然阻敵,但日軍自登岸馬來西亞後,一起穿行的都是叢林,早就風俗了叢林作戰,這點林子才擋不住他們呢,稠密的植物反而嚴峻停滯了守軍的射界。

首輪炮擊,就用去了野炮每門200發、重炮每門100發的炮彈。大炮不斷歇的閃光把天空都燒成了紅色,火舌到處伸展。

直到傍晚,山下一句覆信也充公到,帕西瓦爾回絕投降。

這還罷了,貝內特現在急於要做的,是從速在西北岸修建陣地。

早晨10點40分,新加坡西北岸彆離升起一發藍色和紅色信號彈,這是第5、第18師團登岸勝利的信號。

繼第5、第18師團以後,近衛師團也在西北岸登岸,三個師團敏捷向島中心簇擁過來。

在第25軍批示所前移至新加坡島後,山下的當務之急是篡奪水源地南側的布基帖馬高地。此時炮兵尚未度過海峽,但他不想給守軍以調劑的機遇,因而決定在貧乏炮火援助的環境下建議打擊。當晚,第5、第18師團采取白刃夜襲的體例,直接衝向布基帖馬高地。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