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從未如此熱血: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_★馬來西亞之戰悲歌多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他要乾甚麼?

滿載軍隊的卡車以及裝滿老百姓的火車,塞滿了通往新加坡的門路,貝內特愁悶地寫道:“此地現在,我們是完整撤退了。”

史女人的這支英國旅是從近東疆場上勉強湊出來的,軍隊從非洲大陸解纜,顛末孟買再達到新加坡,已經在悶熱的船艙中行駛了兩個半月,統統人都筋疲力儘。史女人說,冇有兩個禮拜,大師都緩不過勁來,連槍都拿不動,更彆說作戰了。

此時前衛營已不敷兩百人,梅哈上尉主動站出來停止批示。他們一麵高唱著澳大利亞歌曲,一麵端著刺刀乃至揮動著斧頭,向日軍封閉線衝去。

設備再好,還得有人利用才行。史女人用船載來了51架“颶風”,但飛翔員隻要24人,並且飛機上的設備和塗抹的色彩,也首要合用於戈壁作戰。

日軍轟炸機當然也不是茹素的。1月19日上午10點,一發飛機炸彈射中貝內特的批示部,貝內特與火線的聯絡至此間斷。

1942年1月31日下午2點,第5師團第一個衝進新加坡對岸的柔佛巴魯市(現稱新山)內,英聯軍被迫炸燬了聯絡柔佛與新加坡的大橋以及海峽堤壩。

與第5師團、18師團比擬,近衛師團的精銳隻是紙麵上的精銳。山下可不喜好如許“花為腸肚,雪作肌膚”,實際上四肢懶動、風一吹就倒的軍隊。他和大多數日本陸軍將領一樣,賞識的是甚麼苦都能吃、甚麼刀山火海都敢闖的蠻橫之師。

1942年1月24日,載運第二批援兵的船隻到達新加坡港。船上共有兩千澳軍,不過這些澳軍多數是從未放過一槍的新兵。而當他們到岸時,火線的英聯軍已經像潮流一樣敗退下來。

劈麵的澳大利亞師一樣也能征善戰,其英勇程度,用辻政信的話來講,是前所未見的,兩邊的戰役打得分外狠惡。

因為一向擔負主攻的第5師團過於頹廢,山下把近衛師團開到前麵,猛攻澳大利亞軍隊扼守的巴枯利。

本來是赴死之旅,但依托不凡的勇氣,這支殘兵勝利地衝破了封閉線,趁著黑夜返回了新加坡。

巴枯利之戰是馬來西亞半島上的最後一次苦戰。跟著澳師戍守的陣地接踵被攻破,“颶風”戰機遭受了與空中軍隊幾近不異的運氣,它們被日本“零”式戰役機一一擊落。

在血腥的疆場上,就算是綿羊也會變成豺狼。何況近衛師團本質上也是一隻凶暴非常的豺狼,乃至表示得比以往還要嗜血。

跟著爆炸引發的灰塵落定,缺口處湧出的渾濁海水將新加坡分裂開來。但工兵又忙中出錯,火藥用量太小,成果缺口水深才一米多一點,如果碰到退潮,恐怕連最矮的日本兵也能蹚過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