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狂潮_俾斯麥級戰列艦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俾斯麥級戰列艦是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艦,超出了英國皇家水兵旗艦,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成為當時天下上噸位最高戰艦。同級兩艘:俾斯麥號(Bismarck)、提爾皮茨號(Tirpitz)。

航速:30.8節;載油7400噸,續航力:8525海裡/19節,9500海裡/16節。

俾斯麥級戰列艦。在納粹德國宣佈撕毀《凡爾賽和約》以後,1935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水兵和談》。不久,德國水兵開端籌辦製作俾斯麥級戰列艦。英國曾要求德國將該型艦的排水量限定在35000噸,但德國以其不是華盛頓水兵條約具名國為由決然回絕。完工日期:俾斯麥號1936.7.1/提爾皮茨號1936.10.30;退役日期:俾斯麥號1940.8.24/提爾皮茨號1941.2.25。俾斯麥級艦體受穿越基爾運河水深限定,適度加寬艦體減少吃水,長寬比為6.67∶1,上層修建比較鬆散,進步了艦體的穩定性。因為是德國自1918年第一次天下大戰敗北今後初次製作純粹的戰列艦,為了降落風險,包管研製進度,儘量采取現成的技術,決定采取雙聯裝380毫米口徑艦炮(技術由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上的艦炮而來),主炮塔采取前後對稱呈揹負式佈局各安插兩座(搭載8門主炮)。其主炮實際射速很高,達到同期戰列艦的最高程度,主炮穿甲彈采取“高初速輕型彈”,在中近交兵間隔具有很好的能力,但遠間隔著靶存速機能呼應降落。其裝甲防護與當時風行的被稱為“重點防護”裝甲防護設想有所分歧,相沿“IncrementalArmorScheme”的設想形式(稱為“全麵防護”),具有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防護標準,其主裝甲側壁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和56%的舷側高度,裝甲總重量達到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比重,占標準排水量的41.85%。彆的,該艦在實現大防護標準的同時,依靠大防護標準供應的空間賠償,主程度裝甲安排在第三船麵,讓其與主舷側裝甲一同堆疊於彈道上,使艦體關鍵部位的防護也獲得了強化,超出同期製作的戰列艦。

武備:8門雙聯裝380毫米/52倍徑(按英國標準是48倍口徑)主炮;6座雙聯裝150毫米/55倍徑副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高炮;8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2座四聯裝、12座單管20毫米高炮(提爾皮茨號為18座四聯裝、6座單管20毫米高炮)。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