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更是不得了!
盟,會盟!
這封翰劄的意義很明白,趙侯欲與他俠累會盟,平起平坐地實施對等的禮節,直接把他俠累當作韓國的實際仆人。並且在韓趙會盟時還要讓他當主盟人!
俠累不言,趙使所言不無事理,公子朝所許厚贈,都是在助其奪位勝利的根本上。目前的趙朝,確切冇有這個才氣。
俠累道:“貴國度事,豈韓可置喙?”
趙使不卑不亢隧道:“趙之道,客來有酒,獸來有弩,有所為有所不為。”
即便放眼天下,春秋戰國期間諸侯國號成為各省簡稱的隻要“晉”“魯”兩國。可見晉國在當時、在後代影響力之深之遠。
但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韓出於晉”的究竟也冇法竄改,“三晉”這一叫法不但在戰國時就已流佈天下,更是傳播了兩千多年。
“行人”是戰國期間使者的通稱,小行人既是辨彆於大行人的一種官職,也是一種謙稱。玉圭則是代表使者身份的證件。
趙使回道:“為亂臣趙朝事,特來滋擾國相。”
抗,對等的意義。這個詞在當代的原義是,客人與仆人分立在天井的兩側,以劃一的職位相對施禮。但在後代這個詞用著用著就成了中性詞,乃至有些貶義的意義,成了相互對抗的意義。但最後這個詞表現的就是“劃一”的意味。
趙敬侯的使者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非常謙虛地開口道:“趙侯駕下小行人拜見國相。”然後呈上代表本身身份的玉圭,這在禮節上稱為“執玉”。
俠累道:“趙謂之獸,韓稱曰客,何解?”
分庭抗禮?!
趙使道:“朝,趙之逆臣也,播亂於內,勾引於外,徒增趙韓之隙也。寡君患之久矣,聞朝今居於韓,願國相除此禍害,以修韓趙之好,寡君必銘國相之恩。”
俠累接過錦囊,翻開一看,內貯密封翰劄,紫色泥封,趙侯泥印,無缺無損。
請執盟主?!
以本日俠累權傾朝野的氣力,輕取韓侯而代之,易如反掌。
但趙使向俠累“執玉”,令俠累非常受用,這充分證瞭然他韓國實際節製人的身份和職位。
明天山西還叫“三晉”大地,山西的簡稱還是“晉”,車牌開首也是“晉”,而非韓、趙、魏。這恐怕是三家,以及俠累們冇想到。
趙使安靜地回道:“韓趙反目,其害輕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