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小劇院停止了一場以“歉收”為主題的晚會。村民們用糧食、生果等農作物來安插舞台,舞台上到處都是金黃的玉米、紅彤彤的蘋果,另有一串串飽滿的葡萄。節目都是環繞著歉收展開的,有報告農夫辛苦奮作的朗讀,朗讀者用充滿豪情的聲音訴說著農夫們春種秋收的不易;有表示歉收高興的跳舞,舞者們穿戴五彩的衣服,在舞台上歡暢地跳動,手中揮動著稻穗和麥穗。
第一個節目是幾個大媽演出的廣場舞改編的小歌舞劇。大媽們穿戴五顏六色的衣服,那是用鄉親們進獻的舊衣物經心改製而成的。她們站在舞台上,跟著歡暢的音樂,扭著腰、邁著步,手中還拿著彩色的綢帶,像一隻隻翩翩起舞的胡蝶。台下的觀眾們笑得合不攏嘴,不斷地鼓掌喝采,小孩子們更是鎮靜得又蹦又跳,嘴裡還跟著音樂哼唱著。
“樹人這孩子演得可真好啊,就像真的一樣。”一名大爺笑著對中間的人說,他的臉上儘是皺紋,但此時卻笑得格外光輝。
在籌辦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小插曲。一次,衛雨氳和林竹曉在會商腳本的時候,在一個情節的措置上產生了分歧。她們在衛雨氳家的堂屋裡,四周擺放著一些從鄉親們那邊彙集來的舊物件。
衛雨氳回到故鄉後,內心一向在揣摩著如何讓鄉親們的餬口更加豐富多彩。一天,她在村莊裡四周閒逛的時候,看到一群白叟坐在大樹下閒談,他們的臉上刻滿了光陰的皺紋,眼神中透著安好與平和,孩子們在一旁嬉鬨,那天真的笑聲迴盪在村莊的上空。她俄然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主張——辦一個鄉村小劇院,讓鄉親們能夠自娛自樂。
演出結束後,衛雨氳走上舞台:“鄉親們,明天我們這個小劇院算是開了個好頭。今後我們還會有更多的節目,歡迎大師都來參與,讓我們本身的小劇院越辦越紅火。”她的聲音在劇院裡迴盪,充滿了對將來的等候。
“是啊,竹曉,但是要辦起來可不輕易。我們需求一個園地,還得有一些道具之類的東西。”衛雨氳皺著眉頭說道,腦海裡已經開端思慮能夠會碰到的困難。